然后,有如武林高人一般,在众人的注视和鼓掌下,和男主手挽手走下舞台,不知道的差点以为他俩才是婚礼主角。
即便是被粉丝吹上天的,第四集 " 划火柴 " 段落,也是主角光环大于单元故事本身。
这个案例本身是非常经典的,故事的表面,是一个不断自我伤害的少女,在天台企图跳楼,时而割伤自己,时而和同学发生冲突。
但贺顿能够敏锐发现,真正出现问题的,不是少女,而是少女的父母。
即便父母完全没有把离婚的打算告诉女儿,但女儿早已经察觉到了父母关系的变质,并且把原因归咎为自己。
因此她所有出格的行为,自残的冲动,都是为了让父母不再争吵、分开,一起关注自己。
但这种共鸣也就一瞬间,很快,贺顿就在老师面前宣布,自己已经帮助他们重塑了夫妻关系,建立了新的认知,而她的老师则啧啧称赞 " 双管齐下,招招见血 "。
做心理咨询,重塑夫妻关系,这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也和夫妻双发个人的成长经历相关,没有那么容易。
蝉主也接触过心理咨询师,一个咨询者能产生认知改变,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常常需要一年甚至好几年的时间,很多时候,道理和知识都懂,但真正改变行为模式很难,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个体,而潜意识又是最难改变的。
经过一个游戏,就可以药到病除,把前几十年的认知都给连根拔起。导演拍贺顿这一招见效的方法,只会让你怀疑,是不是其他的心理咨询师不够厉害?
看到这,观众在前一刻对故事主人公的共情已经褪去,重点已经不是资讯的内容,而是拍手称赞,这女主角究竟有多牛逼。
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也来得过于突兀,叛逆求关注的少女,忽然就在女主角慈爱的目光下奔向了善良明亮的人生。
有人拿《女心理师》来对标日剧《非自然死亡》,单元剧的拍法,悬疑 + 治愈向的主题。
《非自然死亡》故事本身的铺垫、节奏、细节刻画都做得更加成熟而柔软,而《女心理师》里咨询案例的刻画,轻重不同,有些寥寥半集带过,煽情完事儿,有些则用三四集来铺垫。
抛却故事完成度,就单从职业来讲,法医和心理咨询师,这两个职业也有本质的差别。
世界上可以有专业、冷静,通过专业知识分析尸体细节,还原真相的女法医。
却很难有一个极度冷静、克制、运筹帷幄、大杀四方的女心理师,仅仅用三言两语,或者一两个游戏,就让一个个脆弱不堪、情绪不稳定的个体,在一瞬间,改变生活模式,完成自我救赎。
当下的 " 社会题材 ",都成了热搜剧
面对《女心理师》的两极分化现象,很多粉丝认为:" 连专业心理从业人员都觉得好,只有黑子们在打低分。"
但普通观众的观感真的不重要吗?如果观众感受到了 " 悬浮 " 那一定是观众的问题?
拍心理师这个职业不容易,因为太过复杂也过于沉重。
《女心理师》当然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至少它能把心理问题,搬上荧幕,引起大众的重视,并且尽量做到,专业知识上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