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可惜的是,它也因为过于专业,过于教科书、程式化,而没能做到贴地。
心灰意冷,拨通自杀干预热线的少女,会在开口第一句话就说 " 我要跳楼 " 吗?
一对积怨已久的夫妻,会因为看到自己对女儿的伤害,一瞬间就跟伴侣和好吗?
一个 " 妈宝男 ",会因为一幅画,看到女朋友任性背后的脆弱,当场将感情升华到另一个层次吗?
最可惜的,女主角也陷入了国产剧的另一个极端,要么是没有脑子的傻白甜,要么是强大到令人发指的女强人。
她从来只穿同样款式的衣服,对物质没有任何要求,对于帅哥的追求毫不所动,唯独对于自己 " 死去的弟弟 " 有过不去的心理创伤,美强惨到了一定的境界。
在毕淑敏的原著里,这是一个成人向的故事,女主角也是一个普通人。
她是 " 三观不正 " 的 30+ 女性,有一个苦难的童年,幼年被父亲抛弃,母亲是娼妓,12 岁被继父侵犯,从小被教师奶奶逼着读书,从农村来到城市后,学习了心理学,改名贺顿。
她拥有物欲,喜欢房子和漂亮衣服,所以会为了房子,和房东结婚,开设心理诊所。
结婚之后,她还出轨了男主播钱开逸,两个人之间,根本不是电视剧里欢喜冤家设定的甜宠恋爱。
虽然有道德污点,但贺顿是个在黑暗中长出来的向阳花,对职业有敬畏心,在治疗别人的同时,一步步完成对自我的救赎。
她本质上是社会边缘人,更贴地,而不是剧中那一个年轻的、美强惨的、头顶圣光的 " 神 "。
早些年的职业剧,是挂羊头卖狗肉的玛丽苏剧,现在的 " 社会题材作品 ",更容易变成了以发行和宣发为先的热搜话题剧。
前有《三十而已》住在热搜上,开创了热搜话题式宣发的先河,把出轨、小三、渣男的话题玩得飞起。后有《门锁》关注独居女性,结果却是一部打着关注女性旗号,招摇撞骗为了惊悚而惊悚的烂片。
提出问题,贴出了热搜词条,但真正能触及到问题本身复杂性、深刻性的,却少之又少。
立足现实的国产剧,要走的路,还太长了。
但在粉丝们的心中,杨紫的剧评分低了,是有人组团在打低分,是黑子们的集体行动,是观众 " 看不懂高级 " 的委屈。
当我们以为流量时代已经快要过去,养号、草数据不会出现在演员身上,结果发现还是错了。
《女心理师》算不上烂剧,但承认它没那么好,其实也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