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院长
来源:吐槽电影院(ID:tcdy007)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剧对于一部戏的影响有多大?
举两个例子——
同为明代背景,张黎执导的《锦衣卫》与《大明王朝 1566》,只差了个编剧刘和平。前者豆瓣评分 6.0,后者被誉为 " 国内历史剧的巅峰 "。
《择天记》《庆余年》皆由猫腻原著小说改编,后者有王倦改编加持,口碑风评天上地下。
编剧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对原创编剧的呼吁越来越大。
可细细回想来,真正打响名头的只有一个王倦。
国内没有好编剧吗?
有!
且着实珍贵。
今天就来盘一盘,中国编剧届那些低调的扫地僧。
兰晓龙
电影《长津湖》的阵容有多豪华?
吴京和易烊千玺领衔主演。
黄建新导演担任总监制。
徐克、林超贤、陈凯歌合作拍摄。
几个大名一列,不用多说,已经是爆款。
但还有另一个名字,让我格外安心与期待——编剧兰晓龙。
这个名字或许听起来有些陌生,但他的作品,你肯定一部也不陌生。
《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
如此一看,死磕军旅戏的编剧兰晓龙,或许才是《长津湖》最大的底气。
兰晓龙切入故事的视角永远那么刁钻——
《士兵突击》许三多,又矮又矬又穷又笨,却成为了中国影视剧领域最难以复制的男主角。
三多迟钝得连军姿都站不好,成为了新兵连里第一匹现形的 " 骡子 "。
荒无人烟的草原五班,是不被看好的许三多的新去处。
那里不用早起、没有训练,像是部队里一方被遗忘的 " 净土 "。
老马班长整天带着三个兵打扑克、看电视、混日子,全然忘却了一身军装对他们行为举止的约束。
固执与迟钝,是骡子一般的许三多最珍贵的天赋。
他固执得做着内务,迟钝得看不懂班长的眼色,为自己安排没有子弹的射击与正步训练,修一条哪里也通不向的路。
许三多的行为符合他的性格,而周遭人的反应,则更显兰晓龙功力深厚。
他们不约而同选择大声嘲讽、集体孤立许三多。
深思其背后的行为逻辑,他们的逆反或许来自于愤怒与羞愧的情绪。
愤怒什么?——凭什么你许三多在这里还可以做个好兵!
羞愧什么?——为什么我没能像许三多一样做个好兵……
人惯会抱团与逃避,少数派的许三多自然而然地 " 做错了 "。
这是兰晓龙熟悉且擅长的手法——将极端人物放入极端环境之中,挖掘小人物人性中的矛盾与本质。
《我的团长我的团》更是做到了极点。
一群衣衫破烂、操着各地方言的兵痞溃败后,在滇西小镇上苟且偷生。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广东、上海、湖南、四川、东北 ......
每个地名被标记后能占满大半张中国地图,每个番号背后都有一场惨烈的败仗。
这些人站在一起,代表的是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
按正常抗战剧的叙事手法,该是渲染国仇家恨,该是舍生忘死毅然北征。
正如前来收编他们的师长虞啸卿所说:" 我族军人,数千年都未有如此之溃败,你、我、他们、都该死。"
但兰晓龙不写,他另辟蹊径,不写无畏,写有情。
临行前的一顿猪肉炖粉条,每人想尽办法弄来一点食材与调料,写尽了小人物们对生活、对安稳的留恋。
龙文章一句 " 我想让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那个样子 " 的低语,比虞啸卿再多演讲更能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