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大明王朝 1566》不仅是一部影视作品,更像是一部可视化的严肃文学。
内核 " 神 " ——刘和平的作品带着 " 神性 "。
许是与幼年经历有关,父亲在特殊年代被带了帽子。被迫辍学的他,在农村过了一段饥寒交迫的日子。
也正是那一段时间,他了解了 " 庶民苦 "。
他的作品也真正在中国找到了立场,在人民群众的土地中扎下根来。
《大明王朝 1566》中 " 改稻为桑 " 一幕。
庙堂之上,国家统治者轻飘飘几句言语,便定下浙江一带 " 改稻为桑 "。
乡间田埂,劳作的百姓却不知自己已被定下的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的命运。
写的是王侯将相,哀的是民生多艰。
刘和平是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
他曾说:" 今天是文学被边缘化的时代,我有一个野心,率领一支文学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电视剧的地盘去,安营扎寨,开疆拓土。"
凭着湖南人天性里的一份 " 真 " 与 " 直 ",68 岁的刘和平仍在剧作事业上坚守。
这份初心,值得多少年轻后辈学习敬重?
王倦
近些年来最热的编剧,毋庸置疑,王倦。
《舞乐传奇》8.8,《木府风云》8.1,《大宋少年志》8.0。
三部原创剧本评分均在豆瓣获得了破 8 的不俗成绩。
打造了一块" 王倦出品,必属精品 "的金字招牌。
可,为什么是王倦?
他到底有什么魔力让观众忽略劣质的服化道、敷衍的打斗戏,天天给他寄刀片催更?
风格灵巧、反转多变?台词幽默,对话考究?
都有。
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王倦不刻画任何一个脸谱化的人物,赋予每一个角色饱满而真挚的灵魂。
《庆余年》里,王倦把滕梓荆写死了,又把他写活了。
原著里,滕梓荆只是一个边缘人物,兢兢业业地扮演着主角范闲沉默的护卫。
剧中,王倦为他单薄的人设添上亿点点细节。
对失而复得的妻儿,他将承诺说得太浪漫,入夜必回家来住,请妻子为他留下一盏灯。
当他立下 " 等他喊我一声爹 " 的 flag 时,我已是心慌慌,这话在王倦的剧里可不兴说啊。
对视为弟弟的范闲,他甘愿卷入朝堂纷争,放弃与妻儿梦寐以求的安稳生活,共闯刀山火海。
" 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你甘愿赴死之人,那多无趣。"
而在 " 滕梓荆之死 " 一幕中,牵扯出的一众支线人物,戏份寥寥,也闪耀着动人的弧光。
滕梓荆妻子彻夜点烛静待丈夫归家。
只见一份棺椁时," 心有不甘,难掩怨尤 " 八个字道尽了她为人妻的辛酸苦楚。
程巨树一生被人当做异类与杀人工具。
因为一个稚童纯粹的善意,在临死之际,擦干沾满鲜血的双手,挤出一个憨厚的笑容。
" 编剧要做的,就是把一个世界称给你看。所有的改动,编排,人物塑造,情节打磨,都是想让这个世界鲜活、有趣、真实。"
所以,王倦从不吝为这些出场不多的人物添上一些巧思,用工笔画的手法,为每一个出场人物的形象与姿态细细描摹。
不局限于在一部剧中横向比较,更是在影视圈内的纵向对比。
在女性视角影视剧频出的现在,《大宋少年志》中王倦笔下的赵简,依旧是近些年荧幕上最具魅力的女性角色之一。
身处礼教严苛的宋朝,贵族之女的身份,反而使赵简受到更多掣肘。
赵简却不愿走那条为全天下女人预设好的相夫教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