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那份 " 只是想像朋友一样关心他一下 " 的卑微心情,都未能得到安放;
理智清醒如符建涛,在回归家庭后,还是向母亲请求,能否为养父母开具谅解书。
站在被拐卖的孩子的角度,我们或许可以尝试着理解——
当一个孩子在成长中,眼里心里全是关爱自己的家人,那么这些家人是否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多么重要。
但孩子们忽略的是,这份关爱背后,本身就背负着法律的限制。更何况,还有亲生父母多年如一日的找寻和付出。
因而,即便儿子可能不理解,符建涛的母亲依然拒绝了儿子提出的为养父母开具谅解书的请求。
" 不是我要他养的,是因为他偷走了我的孩子。"
" 如果我的孩子走丢了你给我捡到了(养大),我真的十几年的抚养费我都要给你。"
" 因为你们偷走我的孩子,让我辛辛苦苦找了 14 年。"
有人整理了 " 宝贝回家 " 网站上的数据,得到一个让人无奈的结论:
1-12 岁的男孩失踪人数远多于女孩,而到了 13-18 岁,失踪女性的人数则高于男性。
图源:微博 @李苦舟
这样的数据构成,是因为买方家庭刚好想要抚养年幼的男孩,和正值青春期的女孩吗?
答案显然不会是这样。
他们需要一个男孩,作为家里的孩子,延续香火。
也需要一个女孩,作为家庭成员的妻子,生下新的小孩。
每一个选择都有目的,他们早已把一切都计算清楚。
这就是一场残酷的交易,没有任何情感可言。
过往的案例中,我们常常为人贩子落网而拍手叫好,也会因为看到家庭重逢而感动落泪。
但对于买孩子的家庭,却鲜少看到其遭受惩罚。
或许正因为如此,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家庭,选择用购买的方式,来为自己 " 添丁 "。
买方不觉得自己会遭受惩罚,人贩子当然愿意铤而走险,冒着坐牢的风险,来赚取大笔收入。
一套完整的 " 商业链 " 就此形成。
除非买方因为畏惧严苛的惩罚而却步,否则拐卖孩子的生意,永远也不会被消灭。
回头想想,所有事件中,似乎只有丢失孩子的家庭,成为了孤独的受害者。
他们将毕生的希望都押在寻找孩子身上,撑着一口气不敢去想放弃。
因为一旦想了,可能就是永别。
在找寻孙卓的这些年,孙海洋整理出了一份被拐家庭的通讯录,来源于他在路上所遇见的,和自己有同样遭遇的人。
三千多人的名单密密麻麻,最终找到孩子的,只有十几个家庭。
过往的时间里,他目睹了太多家庭在找寻中心灰意冷,有人黯然离去,有人则干脆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他成为了少有的坚定者,历时 14 年找回了自己的孩子。
相逢时的痛哭,是他对这些年艰辛付出的宣泄。
足够感人,也足够让人开心。
而在欣慰之余,她姐也希望,我们能对这个世界,有更进一步的期许。
比起失而复得的感动,我们更期望见到的,是一个再也没有失去的温馨家园。
远离人口买卖,珍惜身边人。
而在此之前,若不幸遭遇儿童遗失的情况,也不要惊慌。
如今的寻子之路,已不再是大海捞针,借助公安部的 " 团圆 " 系统,可以迅速展开搜索。
在支付宝搜索 " 团圆 ",即可及时报警,由警方来进行全力寻找。
希望大家可以记住这条信息并转发出去,你的一次转发或许就能拯救一个家庭。
但更希望你我永远用不上这条信息。
愿天下无拐。
愿终有一日,每个人都能自在地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她刊
监制 - 她姐
作者 - 流离
微博 - @她刊 iii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