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头套水平一起落后的,是制作的用心
内娱古装剧的头套水平,也不是一直都如此拉垮。
就不拿降维打击的《红楼梦》出来欺负人。十二年前的仙三,基本全员都使用了头套和发包。以如今的审美眼光去看,有些服装可能不够精美,但发套却没一个不合适到 " 翻车 " 程度的。
明明时代技术一直在发展,影视剧的投资动不动就是 "S+",怎么出来的头套水平反而落后了呢?
演过《天盛长歌》的演员张晓晨就曾经在某乎回答过,关于古装剧造型的那些事。一个合格的古装发型,化妆师首先要做的是测量演员本人的发型和围度,再选取一个黄金分割点作为头套的粘贴位置。
有时候演员本人的发际线过低,可能就要适度剃掉一些头发,来保证头套粘出来的效果好看。
因为要用到胶水,头皮也要长期闷在发套里,长期戴头套也可能导致脱发。
被称为 TVB 古装女王的梁小冰,曾经一年至少要连轴转拍五部以上的古装戏,频繁戴头套致使她有脱发倾向。
《鹿鼎记》里的阿珂真的超级好看
但并不是每一个演员都愿意为了造型好看,牺牲自己的头发的,有些演员为了发际线会无视 " 黄金比例 ",把发套粘低一些,甚至拒绝粘头套。
造型师就算再 " 鬼斧神工 ",要把妆发弄得足够精致,至少要花两三个小时,这对演员本人和剧组来说,都是不容忽视的时间成本。
有时候为了赶光,一些演员甚至需要半夜 3 点就到剧组就位开始弄头套,当年杨树云曾经为了化好林黛玉的那一双手,花了两个小时才 " 慢工出细活 "。
搜狐之前就采访过跟组的妆发师,有时候不是她们不想细细给演员做造型、戴头套,而是剧组和制片就只给她们三十分钟,时间一到就要开拍上戏。这样短暂的时间下出来的效果,可想而知。
为了节省成本,不少剧组都选择在头套妆发上糊弄一下,反正剧集播出后有 8 倍厚的磨皮滤镜撑场面。再不好看的头套造型,在粉丝 " 唇红齿白 " 的磨皮滤镜下也能被合理化。
最后,虽然很多造型师、妆发组确实是剧组里没话语权的那拨人,但现在有些妆发师却连基本的审美都没有,随便读一个造型学院一两年,就可以入行给影视剧做妆发了。
曾经不少知名的造型大师,都有科班经历,从小就有美术底子打底,比如给刘晓庆版《武则天》做服装设计的李建群,就毕业于上戏舞美系,师从名家;还有中戏舞台美术系毕业的陈敏正,频频被人翻出来回味的《甄嬛传》就是他负责的服装妆造。
快节奏拍摄的剧组,不愿意为造型设计付出时间成本的演员和剧方,水平不太行、又擅长糊弄学爱敷衍了事的妆造师。这不只是头套水平的落后,是影视剧制作用心程度的整体倒退。
这种情形下,哪里是古装再无美人,而是我们有多久没看到好看的、令人记忆深刻的古装剧了?
E 姐结语:
头套做不好,缺的不是钱,是时间和技巧,古装美男难再有,缺的也不只是一个合适的头套,而是量身订造的心思。
古装剧在造型上常常会走向两个极端。
要么标新立异,在演员的妆发上竞技,于是有了天雷滚滚的泡面头、雷劈头,蜘蛛头 ……
要么是迎合审美,大背头 + 浏海 + 白衣,再打上白白嫩嫩的滤镜,大家都是那么的完美无暇,却又千篇一律。
TVB 那些抠门古装剧,廉价的服化道却塑造出这么多让人念念不忘的角色,或许就是在刻奇和迎合之间,站住了自己的脚跟,永远是从演员和角色特质出发去 " 量身订造 ",而去滤镜之后人物的表情、眼神,也因为有了更清晰细致的呈现,变得富有质感。
丁真这次的古装造型就是很好的例子,去年他因为一张照片爆红,照片里他的脸被日光晒得黝黑粗糙,两颊有高原红,眼角有雀斑,但和舞台上那个仙气飘飘的 " 冷白皮 " 相比,这样的丁真更让人感受到什么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