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至今,女性用户占比在长视频平台的逐步攀升,也与舆论场上女性意识的崛起同频。
资深媒体人、社会学博士李思磐曾在 " 澎湃思想市场 " 撰文,分析了微博上女性话题热度的演变。2015 年之后,若干倡议性别平等、反对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的互联网事件在微博相继发生——
2016 年网友 " 弯弯 _2016" 在北京商务酒店被攻击事件,以 27.8 亿的阅读数高居当年话题榜首;2017 年巫山童养媳事件持续在微博上引发网友关注生源;2018 年数博微博曝光被性侵经历的 "ME TOO" 运动席卷,反对性别歧视与暴力成为微博舆论不可忽视的主流。
虽说家庭,职场,友情等元素,在许多群像剧中都会出现,但在名词前冠以 " 女性 " 之名,就是一种强调与唤醒,试图去触达一些女性在这个世界上遇到的结构性难题。
这在《欢乐颂》里,是樊胜美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在《三十而已》里,是即使面面俱到如顾佳也总能受到苛责的环境;职场上的性骚扰、男女差别对待,也是许多女性群像剧中会出现的问题。
当女性意识到对手不是同性,而是更多结构性难题后,国产剧中总与女主角犯冲的女反派也发生了变化。针锋相对不再是女主角们的故事,彼此联手才是更受欢迎的叙事。虽然《乘风破浪的姐姐》播出初期,观众们带着看女明星 " 扯头花 " 的期待,但随后逐步打动观众的,还是女性之间温柔又细腻的关照和友谊。
《乘风破浪的姐姐》
另一个同样发生在今年的重点女性话题,一定程度上也助力了 "30+" 女性主角们在国产剧中的登场,那就是中年女艺人在国产剧里 " 无戏可演 " 的尴尬局面。大 S 就曾在综艺里说," 已经有人要我去演王大陆的妈妈了。"
这是多数女演员到中年都会遇到的难题。姚晨谈到产后复出,却发现没戏可拍;梁静承认转型制片人是 " 曲线救国 ",希望这样能给自己找到好的角色;海清还在 First 上代表中年女演员自荐:" 我们是一群非常热衷表演的女演员,没有传说中那么不好合作,一定比胡歌便宜,也一样好用 ……"
女性群像剧,则一定程度上为这批演员打开了新局面,也是迎合当下女性思潮的选择。36 岁的童瑶如今已出演了两部女性群像剧,35 岁的江疏影在《三十而已》之后,也加入到了《欢乐颂》剧组当中。
井喷是顺势而为,但要想从多部女性群像剧中脱颖而出,照搬原有的公式已经行不通了。
女性群像剧的破题之旅
女性群像剧在内地的 " 鼻祖 ",要追溯到 2003 年的《粉红女郎》。这部改编自朱德庸同名漫画的电视剧,直到现在仍被奉为经典。
这是一部跳出时代滤镜的作品,它开启了中国内地都市女性群像剧的先河,被新周刊评价为是 " 中国女性的底色 "。豆瓣高赞短评这样写道:" 五分打给我永远的千禧年,永远想念在还没有液晶电视时播出的《粉红女郎》,和回不去的时光。"
《粉红女郎》
《粉红女郎》基本奠定了国产女性群像剧的创作范式:围绕四个性格迥异的女主角而展开一系列故事。朱德庸在原著里,用 " 结婚狂 "" 男人婆 "" 万人迷 " 和 " 哈妹 " 四个标签,对当时的女性下了定义。在同名话剧的导演张幼梅看来,这四个女性是所有女性四面的总和。" 涩女郎 " 也因此被《新周刊》杂志评选为年度 " 她世纪 " 女性代言人。
2004 年,《好想好想谈恋爱》播出。这部剧被称为是《欲望都市》的 " 克隆版本 ",在题材、主题、叙事结构、节奏和影像风格等各个方面,都能看到经典美剧《欲望都市》的影子:剧中四位女主角都是三十岁以上的 " 大龄未婚女青年 ",故事也基本围绕恋爱展开,被当时的媒体评价为 " 女性恋爱大全 "。
此后十多年,女性群像剧被《奋斗》等 " 男性群像 " 及以《甄嬛传》为代表的 " 大女主剧 " 抢了风头,《女人帮》《新闺蜜时代》《今夜天使降临》等作品零零散散地出现,但都未能引起较大反响。直到 2016 年《欢乐颂》的出现,才让沉寂已久的女性群像剧开始再次加速启航。
《欢乐颂》的市场表现,证明了观众对于女性群像剧的需求一直存在,不仅如此,女性思潮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后,已经到了重新被文艺作品书写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