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从 11 月起,韩流文娱产业重回内地市场的信号频频发出:
好几个韩星时隔一年多重新更博,李栋旭还登上了 12 月刊的 GQ 封面。
所以当氧叔看到韩国电影在内地解封的消息时,并不惊奇,可再想到韩国电影这几年在国际上的大动静,内心只剩复杂。
《哦!文姬》定档内地,谁还没有几个她的表情包呢
因为上一部像《寄生虫》一样横扫奥斯卡的亚洲电影,还是二十年前的《卧虎藏龙》。
虽然这几年韩国文娱作品在中国 " 哑火 ",但谁也挡不住韩影向世界挺进的步伐。
就说近的,《鱿鱼游戏》全球爆火后,Netflix 边数钱边宣布加仓,大笔一挥豪掷 5 亿美元专心搞韩影。
" 韩剧 +Netflix" 组合层出不穷
跟着一起身价倍增的韩国演员,无论在国内外都享受更高级别的待遇。
在国内,同一个颁奖场合,演员有专门的待机区和零食茶点、想不戴口罩就不戴;
爱豆们挤在逼仄的车里待机、补妆,上台发言都需要戴口罩。
在国外,韩国面孔取代中国面孔,成为好莱坞对于东方的想象。
曾几何时,戛纳颁奖典礼后台,全度妍像小迷妹一样兴奋的和曼神合照;而到了 2012 年,裴斗娜在《云图》里大放异彩,迅哥儿却只有寥寥几个镜头。
是,韩国连抄带拿、韩国美学缺失,可这个民族靠文娱输出(尤其是韩影)让全世界侧目。
今天不聊凭什么,只聊为什么。
01
韩国电影美学特色
韩国影视作品能在国际市场上驰骋,一是靠他们独特的 " 恨 " 文化。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叔一样,韩影给人最大的感受是恨,得刷上好几天无脑傻乐剧才能平息这种恨。
而且再次看到拳头还是会硬
一个国家的电影美学风格,与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与历史积淀息息相关,韩国不似中国的中庸、日本的虚无,朝鲜民族内心深处有 " 恨 " 的基因。
已故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曾说:照我看来,朝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 " 恨 " 的文化,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我们一直生活在 " 恨 " 之中。
中日韩电影基调
这份 " 恨 " 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憎恨或仇恨,他们的恨:
一是对磨难与痛苦的忍受,以及由此积累下来的欲罢不能的遗憾与悲愤;
二是指内心的悲而不哀,以及因悲伤压抑而愈发振奋的情绪。
《杀人回忆》结尾处理被誉为 " 惊为天人的艺术创造 "
恨独特的半岛地理环境与血雨腥风的历史发展进程;
恨复杂而扭曲的 " 半岛德行 ";
恨服从威权主义与深刻的宿命意识。
就连很多喜剧的内核表达也是 " 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