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可怕的,是你无法预测它会演变成什么样的浩劫。
不像今天我们习惯了疫情常态化。
在 2014 年,西非,一切都在为病毒肆虐埋下伏笔。
比如,当地人民表达情感的方式是见面拥抱,哪怕知道有风险,但也不好严词拒绝。
更大的隐患,是当地丧葬习俗。
一个人去世后。
亲友会围绕亲人的遗体,亲吻,告别。
不少部落的传统葬礼有清洗、触摸和亲吻遗体等习俗,寄以他们对亲人往生极乐的祝愿。
但,所有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都表明:
患者体内的埃博拉病毒在患者过世之后传染力最强。
于这些西非国家的百姓来说,越办葬礼,感染人越多,很容易就恶性循环。
而习惯、习俗,都比不上一点。
社会穷困。
西非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水平的不足,也极大影响了防疫的效果。
比如,老百姓因为担心生活用水不够,而不忍心洗手的现实。
对于一群饭都吃不饱的人来说,讲防疫,是奢侈的。
更别说国家的动荡,地区的封锁,贫困的加剧。
如果埃博拉是一颗火星,那像卡巴利亚这种西非国家,就是干柴加汽油。
几乎是一点就爆。
正因为这些原因,当郑书鹏返回医院时,情况毫无例外地已经开始恶化——
不仅十八床病人的家属,不知所踪。
而且包括他的好友,中卡友好医院的外科主任盖斯姆在内的六名卡方的医护人员,全部中招。
甚至,在十八床病患的密接人群里,还有一位中国援非医疗队的护士。
但这还只是医院内。
更危险的来自院外。
对被查出携带埃博拉病毒的十八床病人的了解,只有简单的病历信息。
他从哪里来?平时和哪些人在一起?求医的路上和哪些人有过接触?
在当时的条件下,甚至没有做流行病学调查的可能。
摆在郑书鹏和中国援非医疗队面前的难题中,最忧心的是——
在十八床死亡前,埃博拉是不是,已经流行开来。
那就先别想遏制病毒,保护自己似乎才是首要选择。
这些根据真实历史改变的情节。
让《埃博拉前线》的前两集,危机拉满。
02
可在疫情爆发之初,剧中似乎出现了一个矛盾的情节。
明明卡巴利亚的政府已经全国通报埃博拉疫情,让所有人都引起重视,中国援卡医疗队已经进入了战备状态。
可为什么,大街上,楼道里,甚至是医院中。
大部分人还是没有戴口罩,没做防护,甚至没有太多紧张的氛围?
大家该干嘛干嘛。
尤其是,被隔离的盖斯姆医生,还走出病房,与栅栏外的中国朋友交流?
在采访中,导演杨文军解释,这是对真实的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