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历了新冠,所以大家的概念里面都会防护得好好的,每个人口罩、手套都很严谨,其实在 2014 年埃博拉疫情爆发的时候,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那么可怕,所以很多人也没有那么严格的防护,所以我们也在真实和观众的观感之间在徘徊,这场戏明明已经有感染者到医院了,还不戴口罩,不戴手套,其实就是后知后觉的。
真实历史上,一方面西非当时没有那么多的医疗物资;第二,埃博拉病毒是通过接触传播,而不是通过飞沫传播,所以当疑似感染的医生面对来探望他的朋友,不一定要把自己从头到脚防护得一丝不露。
没有意识到。
对,即便是专业的医护人员,在他们的认知里,距离上一次埃博拉疫情的小爆发,也已经是其他国家很多年前的事情了。
因此,在剧中,对疫情的重视和防控,也是随着情况变化,逐渐加深的。
但难免有意外。
一场戏。
中国医疗队里,大大咧咧的检验科主任谢云虎(刘天佐 饰),在发现自己偶然触碰到盖斯姆碰到过的铁丝网后,脸色都变了。
随后就把自己主动关在了房间里,跟自己的家人通报,然后等候命运审判。
虽然埃博拉是否能通过空气传播还存在争议。
但即使只靠体液传播,这种接触已经担上了风险。
恐惧,是抗疫的第一道坎。
而在《埃博拉前线》里,医护人员的恐惧,几乎就没有停下过。
得知埃博拉爆发时,不安,踱步,后退,惶恐。
尤其是,对于客死他乡的恐惧。
但这些还属于情绪上的。
还有医护人员面临的生死考验。
预告片的例子,当一个重病患者,直接朝你的防护面罩上,喷出了他的血浆和脏器碎片时。
大部分情况下,第一次,人是会懵掉的。
因为那层薄薄的护罩外,就是极高浓度的埃博拉病毒。
你与死亡之间的距离,无法估测。
那怎么办?
《埃博拉前线》并没有把英雄等同于牺牲精神。
英雄的选择,也是出自于平常人心。
在第一集就借郑书鹏的口说了出来:作为一个医生,要接诊规范化。
抗击疫情,靠的绝不只是医护人员个人英雄式的舍生忘死。
依靠的,是严格规范化的流程、措施,完善的医护和防控体系。
但这条防线在坚固,也有破防的点——
人的心,毕竟是软的。
预告片里的一个镜头。
支援卡巴利亚的医生何东(章涛 饰),路遇车祸,面对需要救援的人,即使这里正在爆发埃博拉疫情,他还是毅然决然摘下口罩,给对方做人工呼吸。
医生面对需要救助的人时,还是会忍不住,以身犯险。
这不可置信的举动,都是改编自几十年对非援助中的真实经历。
03
在 Sir 看来,《埃博拉前线》最难能可贵的,不是还原了惊险的灾难情节。
而是展现了什么是国产行业剧该有的专业度。
立足于真实。
剧中郑书鹏的原型人物之一,是中国第 23 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曹广先生。
很多剧情,取材自他的真实经历。
比如,郑书鹏的非洲好友,中卡友好医院的主任盖斯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