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医生,和剧中一样曾在中国长期学习,学成回国后在家乡做贡献,并主动要求来中国援建的医院和中国援非医疗队做交流,提升技术。
因此与曹广医生成为搭档。
但同样,在 2014 年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因感染埃博拉去世。
以及前文所说的十八床。
曹广医生在支援几内亚时期,第一个死掉的埃博拉病人,就是十八床。
第一集检测病毒时,郑书鹏全副武装地进入的 P4 实验室。
就是剧组人员几乎按照真实实验室的图纸上搭建的。
不仅是一比一还原。
更是请来专家,如第一批援非抗埃检测队队长,现中山大学华南生物安全实验室(筹)主任、中山医学院副院长、教授钱军,和 2014 年国家首批派出援非抗埃的 9 名公共卫生专家之一刘林娜研究员全程指导。
从怎样穿戴防护服,到进出实验室的规范,操作步骤。
每一步,都尽可能地做到了真实。
所以,才能在剧中展现出让观众认可的 "敬畏感"。
而这些,可能只是剧中几分钟的镜头,但背后,是对医护人员专业性的尊重。
因为真实,永远有最强的说服力。
但更打动人的,其实是剧中的一句台词。
领队的王队长随口提了一句,中国援非医疗队,援非已经五十年。
突然让 Sir 有些惊讶:
居然已经这么久了?
还有更久的,中国与非洲的交流中,对非洲的医疗援助,已经有着近六十年的默默耕耘。
近六十年来,有一批批医生在主流视线外,默默耕耘在遥远的非洲大陆,为中非友谊、交流做着贡献。
他们不仅帮助了当地百姓,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他们奉献青春,挥洒汗水,甚至是献出生命。
2014 年为了支援非洲抗击埃博拉的行动,中国动用了超过 600 名医务人员,向 13 个非洲国家提供了 4 轮价值约 7.5 亿人民币的援助。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卫生领域最大的一次援外行动。
但其中的细节,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甚至可能有好事者会好奇,这些援助的代价和意义。
Sir 只说一点。
中国在 2020 年抗击新冠所做出的各项有效决策背后,有很多都是从抗击埃博拉疫情中积累的经验。
小到防疫措施,大到疫苗研制。
某种程度上,它不仅在拯救非洲百姓,更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2015 年,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集体获得了感动中国 2014 年度特别致敬。
6 年后,《埃博拉前线》作为首部展现抗击埃博拉疫情的作品成功上线。
这一切,在疫情依旧方兴未艾的当下更加有意义:
疫情中,我们见过了太多在危难时挺身而出的英雄故事。
但这部剧告诉我们。
早在疫情之前,就已经一代又一代,在看不见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