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一次影视投资起码要看这样几个维度:预算,工期,预期收益。
今年你拿这一个亿投进去,最后出来起码三个亿收入才能回本,四个亿才能说小盈。
那么如果你对这个市场的预期只有两亿,觉得拼死拼活只能收回来两亿,你会做一亿的项目吗?
大家都是来赚钱的,不是搞慈善的,预期收益不够,那肯定就要从预算上来砍。
预算少了,剧的质量自然就下降了。
而什么决定市场的预期收益上限呢?
你不会以为是网民们的口水吧?
如果说电影还存在搏一搏票房,单车变摩托这样的幻想的话,网剧这块的市场上限太矮了,矮到你害怕。
现在的网剧制作方在预算上面对的就一个问题:平台愿意出多少钱。
因为网剧大多是买断制,只有很少人会梦想靠分账一波爆红,平台愿意给出的买断价格就是网剧制作方的收入天花板。
而平台投资也是奔着赚钱去的,现在平台也不好过,你看看优爱腾惨的那个样子。
互联网公司嘛,各个都是数据控,投多少钱赚多少早就有模型了,想从他们那里骗钱不容易啊。
所以,大部分网剧制片方都是平台的舔狗,从一开始你这个片子要不要收、用多少钱收,平台都定死了,制作过程中甲方还要派人来三审三校,甚至现在头部剧都是平台直接参与制作的。
你倒是想要对不起甲方,你也没机会啊。
你弄太烂了平台直接不收,全赔,你敢挑战一下吗?
但是反过来说,只要你能让平台掏钱,这个剧到底是什么质量根本不重要。
平台不只要那些头部的剧王,还需要大量用来填数量的小成本剧,而这些剧平台方本来就没有什么期待,稍微花一点钱买上几部就可以了。
那这个时候比的是什么呢?质量吗?
比的是成本啊。
是谁价格更低了,反正是拿来凑数的,便宜就能多买几部,都是破烂,谁要买你精心打造的破烂啊?
这样一循环,反而出现了一个烂剧缺口,影视圈里有相当多的公司就靠制作这种从头到尾都写着扑街的破烂卖给平台凑数活着。
资本当然是逐利的,只不过有人去赌大的,有人就赚这种小钱,生产烂剧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这样下来,你从目的上分一下,剧的种类就有:
投入少周期短,质量一般,用来填线的剧。
投入高周期长,认真打磨,奔着出圈去的剧。
投入少周期长,水平线上,赚点零钱的行活。
而这些剧上了平台就更复杂了。
可能赔本,可能回本。
可能大赚,可能大赚被骂。
可能赔本赚吆喝,可能赔本还被骂。
可能虽然赔了本还被骂但是达成了甲方不为人知的目的。
你自由组合一下,看看到底有多少可能性吧。
一句 " 烂剧 "、" 好剧 " 就想概括这么复杂的市场,这不是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吗?
3
我说可能我想的很简单,但现在不好看的剧就是变多了,而且越来越不讲道理。
他说你别急,我还没说完呢,我来谈谈为什么大家觉得烂剧变多了的问题。
你以为电视剧时代影视剧就不烂吗?
不,那时候的烂片也很多,只是大部分你都看不到而已。
现在平台收剧的时候,那些用来凑数填线的烂剧里也是要挑一挑的,有不少剧根本没有平台收,纯赔。
你现在在网上能看到的最烂的剧都已经是挑选过了的,真正的烂剧你连看到的机会都没有。
你再想想电视台时代这个竞争多恐怖。
你有没有在街边买过那种上不了电视台的电视剧的光碟?
那里面的东西才是电视剧时代的下限。
烂到这种地步的烂剧,根本就对不起甲方,也没有甲方想要这种烂剧。
现在你看到的烂剧多了,只是因为现在平台不需要和各种其他频道抢时长,可以在库里堆大量奇奇怪怪的破烂,而你又刚好闲的蛋疼点进去了。
说真的,那些剧真的是给你看的吗?
需求这些剧的是观众吗?
不,是平台。
人家就是买来凑个数表示自己的剧库没那么空,冲一下 KPI 的时候顺便赌个博的,你非要去看这些剧,去鼓励他们继续用烂剧来填时常。
摆明了是堆垃圾的地方你想去淘金,你说你是不是闲的蛋疼。
4
我说不对,别忽悠我,你这最多能解释一下中低端网剧的烂,那些拿了大投资的头部作品为什么也是那么烂?
底部作品烂这件事大家都能接受,问题是你头部作品也不给力,每年出来的那些名声特别大的剧实际质量还不如几十年前的 TVB,这怎么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