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初代偶像团体也一直受困于 " 五年魔咒 ",即无论多么大红大紫的团,出道 5 年一定会面临解散或成员变动。这也与偶像人气急速增长,有了底气后不甘于继续做公司摇钱树和提线木偶有关。
早期韩国娱乐公司,往往通过封杀、长期合同或天价违约金来规避偶像反制公司的情况,但效果并不理想。拥有超高人气的偶像,当然不缺愿意为其 " 赎身 " 的下家。而就算是当年鼎盛时期的 SM,也没能阻碍 JTL、JYJ 等出走偶像通过其他渠道活跃。
加之大众的情感总是更倾向于孤身一人与 " 资本 " 对抗的偶像,即使最后闹到对簿公堂,公司也讨不到多少好处,反倒是偶像一方获得了更多同情票。
于是现在的韩国公司,对于人气团体或人气成员,往往采取怀柔政策,满足话语权、给股权、纳入高层等,试图通过将偶像变为公司管理层的做法,留住超人气偶像。这种方法倒是比一味硬刚有效得多,但对于公司而言,也不过是权宜之计,彻底夺回话语权才是真正的解决方案。
粉丝是偶像最大的依仗,想要夺回公司话语权,就要削弱粉丝对偶像个人的忠实度。于是偶像的个人特质开始被弱化,依靠一己之力引领潮流的天王天后成为旧时代的产物。新生代偶像被打造成迎合粉丝喜好的 " 儿子 "" 女儿 "," 终身粉丝 " 的口号逐渐被 " 下一个更乖 " 所取代。
但实际上,饭真人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 " 假作真时真亦假 " 的情况。即使粉丝知道他所谓的元气、阳光形象是公司安排打造的,也很难分清 " 我喜欢的是他本人,还是公司打造的那个形象 "。而且,偶像离开公司后仍旧可以沿用过去人设,等于你为别人打造了 IP,却无法明确自己的版权。
而面对如今的虚拟偶像、玩偶偶像,粉丝已经做到了将皮套与皮下彻底分开,再不会将偶像人设与皮下扮演者混为一谈。韩国的概念团,虽然还有 " 人 " 的存在,但从闪闪发光的个人,变成了特定世界观下的 " 演员 "。
从引领粉丝的明星,到可见面的偶像,再到承载概念的 " 物品 ",偶像正在被彻底 " 物化 "。此前,虽然他们已表现得很像 " 偶像 AI",但好歹还是会塌房的真人。在新趋势下,作为 " 半人 " 的偶像会向何处去?就像是一场梦,醒了很久还是很感动。就像是一场梦,如果足够真实,人就不知道自己在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