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生活经验,铺满的行程 ( 没时间学习 ) ,对角色弱理解带来的程式化外现。
看来 " 死爹 " 最难演,都不行
都会在表演上反馈出来。
并且,太多爱豆,把演员门槛看得太低。
演戏,可能并非出自本心,更多是抵达更广泛成功的路径。
2021,养成类选秀亡了。
对观众来说当然是好事。
毕竟,单在当下与未来的荧屏 / 银幕上,消化这些年来选秀工业下的转型爱豆们,已经足够饱和。
说到底,还是内娱选秀的内在逻辑,本就充满了悖论。
被批量生产的选秀爱豆,被生产出来,就难以再有属于爱豆的唱跳舞台。
内娱爱豆生产,虽然模仿了韩国模式。
但后续所需的展示舞台,却远远没有跟上。
缺少打歌平台的爱豆们," 出道即失业 ",出道即开始考虑转型,也是必然的路径。
但转型,是一件比专注唱跳更艰难的事。
因为它意味着。
爱豆本人,将从 " 夸夸群 "" 彩虹屁 " 式的圈层评论体系,进入到面向更广阔、且更严苛的大众审视范围。
这也是每一部 " 流量明星 " 主演影视剧,分裂的评价标准背后的真意。
粉丝们对面瘫表演,能有 108 种不重样的夸法。
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又没义务忍受劣质的表演,和糟糕的体验。
以及糟糕体验完,还要被 " 尬吹 " 冲击。
而这种 " 分裂 " 最终的解决方式,可能还得回归到:实力。
拿出业务能力,让争议自行消散。
对习惯了 24 小时佩戴假面、生活在聚光灯下的爱豆们来说,第一件事可能就是:
拿掉爱豆的假面。
就像刘天池曾讲述的那个故事:
以前一代演员,入学第一课,老师看到戴着校徽昂首挺胸的学生,是要一顿臭骂的。
因为,那时候,演员要成为生活里的变色龙,丢到人群里看不见。
他们不需要被额外关注,被前呼后拥。
今天,注意力即是经济的年代,流量爱豆们天然带上了比普通演员更多的光环。
但是,成为好演员的标准并不会因此改变:
与生活发生联系,唤醒观众情感。
对有过度偶像包袱的爱豆来说,自己又觉得适不适合这份职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