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此而已。
▲妍秀的梦想就是 " 和别人一样过平凡的生活 "
妍秀当然清楚崔雄没有恶意,只是她猛然发现," 平凡的生活 " 也许并不是她所希冀的梦想。但可悲的是,她所面临的现实,从一开始就是一份没有提供选项的考卷。
她根本没有选择。
他有多讨厌把人生过得太累,她就有多努力把人生过得不那么累。
崔雄眼中,妍秀一直是自信的、无畏的,像是 " 要去打架的公鸡 ",谁知道她有一天也会像鸵鸟一样畏缩,担心自己终有一天会变成他所讨厌的人。
所以在爱情依然怒放的时候,她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
▲提分手时在崔雄面前故作坚强的研秀,回家后在卫生间放声痛哭
" 因为你和我面临的现实不同,因为我的现实很可悲,因为我怕再交往下去,我强烈的自卑感会被你看透。"
这,就是妍秀不曾告诉崔雄的,那个非分手不可的理由。
我们见过、听过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分手可以有很多种理由。但《那年我们》选择了更纯粹、细腻,却也更心酸的一种。
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大是大非、种种洒狗血的桥段,也不是因为谁不够好,又或是谁真的做错了什么,只是在某一瞬间对 " 平凡的生活 " 的不同理解,决定了每个人终将踏上不同的道路。
▲《那年我们》剧照
看着妍秀决然离开时的背影,我不免想到金志雄(金圣喆 饰),也是崔雄和妍秀的共同好友,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曾跟导演这么对话过——
" 在摄影机后面拍人有趣吗?"
" 其实观察别人的人生就是最有趣的事,当你阅人无数,遇过各式各样的人,有时候就会感谢自己有个平凡的人生。"
" 真的有可能感谢自己平凡的人生吗?"
是啊,我们真的有可能感谢自己平凡的人生吗?
这或许正是《那年我们》为妍秀、为每个主角乃至每个观众留下的课题。
变,不变
正常情况下,遇见前任一般是什么反应?
崔雄的不正常示范是:洒水,撒盐。
▲再相遇,崔雄还是那个记仇的幼稚鬼
崔雄曾说过,如果妍秀离开他,他会断绝来往,而如果妍秀再来找他,崔雄就会洒水、撒盐把她赶走。
就这么个简单的动作,分手后的 5 年间他练了无数次,几乎形成条件反射。
再次相遇,大家伙都大致不差地朝着自己曾经所期待的方向成长了。
▲崔雄曾说过,如果妍秀离开他后再来找他,崔雄就会洒水、撒盐把她赶走
妍秀成为了某活动策划公司的负责人,崔雄成为了自由职业画家。至于志雄,则成为了一名导演,也是他来组织妍秀和崔雄参与拍摄纪录片的续集,为他们的重逢创造先机。
19 岁的初夏,他们因为一档纪录片而相识;10 年后,因为这档纪录片的爆红,他们又重新回归镜头,回到彼此的生活中。
只是镜头之下,对比妍秀的成熟,崔雄更显幼稚。
▲原本拒绝了纪录片续集邀约的崔雄在听到研秀不想参与时,改变主意提出想和研秀合拍续集
在很多方面,妍秀和崔雄的取向都在两个极端游走。大概很少意识到,他们其实在很多事情上都能达成一致。例如,酒品都很差,又例如,对永恒的事物都有近乎固执的奢求。
" 我热爱不会改变不会消逝的事物,人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改变甚至消逝,所以我的作品中没有人,也没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