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仕女图当挡箭牌的,也不攻自破。秦汉以前,中国人口构成是比较多的蒙古人种,因此兵马俑都是一双单眼皮的凤眼。但眼距过宽者怕是当不了兵,你战场上驾车都偏航了。
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唐代西域胡人大批来华,此时壁画很多挺鼻凹目的胡人,都是双眼皮。至于敦煌飞天,瞧仔细了,人家姑娘不是眯眯眼,而是高级的丹凤眼。
丹凤眼和眯眯眼怎么区分?丹凤眼不是睁不大,而是平时不睁大,或者 " 半睁半闭 " 的艺术静态最值得捕捉。眯眯眼是天生狭促,怎么睁也睁不大。说起来,关羽的丹凤眼也不可与《雄狮少年》混谈,人家眯着是儒将风采夜读《春秋》,电影建模还眯着,那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老木匠评这个最地道,按照这个行当的说法,关公睁眼必见血,雕像都闭着眼睛那是敛着杀气。关二爷情急和打仗时,《三国演义》原著多见 " 怒目横刀 " 描写,才不是一直眯着呢!
古代肖像画也不全是单眼皮的,比如宋太祖是单的,弟弟宋太宗就是双的。元世祖是单的,皇后却是双的。近一点的,康熙雍正都是单的,乾隆和慧贤贵妃却都是双的。总而言之,拿仕女图或者古代佛像关公像说事,并不能证明眯眯眼的正义性,反而是为反方输送了论据。
审美的解放不仅意味着要打破东方主义的桎梏,还要求我们对各种社会建构背后的权力关系保持反思。只有对审美刻板化和排他倾向保持警觉,才能建立真正自主的审美形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眯眯眼的争议,不是我们文化不自信了,恰恰是我们有表达不适感的审美嗅觉了。美或丑是一个层面,辱或敬是另一个层面,两个层面我们都要掌握属于自己的解释权。
如果世间有三双眯眯眼的话,依旧认同《念奴娇 · 昆仑》的安排。一双遗欧,一双赠美,一双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款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