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认为是一种病和污秽的东西。
《圣经》中也有不少关于月经的描述:
"女人行经,必污秽七天;
凡摸她的,必不洁净到晚上。女人在污秽之中,凡她所躺的物件,都为不洁净,所坐的物件,也都不洁净;
在女人的床上,或在她坐的物上,若有其他物件,一人摸了,也必不洁净到晚上。"
因而,在印度,经期的女性有一套严苛的标准要执行。
她们不能进入庙宇,因为会亵渎神灵;
不能向任何神祈祷,神不会听到经期女人的祷告。
不能靠近男人或牲畜;
不能和其他人一起吃饭;
不能吃乳制品、蔬菜、肉类;
不允许洗澡(主要指不被允许清洁自己的生殖器官)。
如果要擦洗,她们必须要使用单独的水源,不然,就会被认为污染水源,引来祸乱。
甚至,不能走进家门。
就连上厕所也必须在野外进行。
严苛的要求,导致很多女性仅仅是更换月条就遇到了不少困难。
我必须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换
然后老是有男的在附近转
然后我就辍学了
不能正常出行、不能正常受教育、不能正常工作……
那随之而来的呢?
毫不夸张地说,这将直接导致女性在公共领域的消失。
印度不是孤例,全世界皆是如此。
月经的污名化,直接导致的就是"月经羞耻"。
不能被提及。
民国作家曹聚仁曾在文中写过:
"月经,目可得见,口不可得言,笔更不可得而写,其势然也。"
人们为了不将"月经"两个字说出口,为之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别名:
"那个""姨妈""倒霉".......
有人统计,月经在世界各地共有5000多种别名。
也不能被看见。
每一个女孩的成长记忆当中,有太多试图将"月经"藏起来的时刻:
去小卖铺买卫生巾,总是要用黑色的袋子装起来;
有女同学借卫生巾时,总要把卫生巾夹在袖子里,偷偷传递出去。
在公共场合翻找卫生巾时,总要环顾四周,确保没人后再迅速塞进给口袋。
上厕所时,总要把用过的卫生巾团成一团,裹上拆下的包装丢在厕所的垃圾桶,还要再拽上几张卫生纸加以掩盖……
即便在我们一遍遍宣扬"月经只是每个女人都会经历的正常的生理现象",为月经正名的今天。
月经似乎依然是不能为外人道的存在。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有这样一个情节:
女儿李尖尖第一次月经初潮,兴奋地和爸爸、两个哥哥宣布这个好消息,希望得到他们的恭喜。
结果呢?
在场的人,全都一脸尴尬。
爸爸甚至把她拉到角落里,小心叮嘱:"千万不能到外面去说啊。"
可,一些变化确实是发生了的。
在以往,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一个十几岁的少女会在诸多男性在的场合,将"月经"广而告之。
但《以家人之名》里就有了这样的情节。
在以往,我们也从未见过一个女性可以面对镜头大方表示自己正在生理期。
但里约奥运会上,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做到了。
在以往,我们不敢想象,会有如此多的关于卫生巾的讨论。
但今天的女性做到了。
有公益组织专门为贫困地区的女童捐助卫生巾,并开展生理知识的讲座;
甚至,直到2020年2月还不被允许出现在报道中、标题中、海报中出现的"月经"二字。
如今,也已经更大范围地进入了公众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