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参加节目之前的曾赠,你会觉得她是一个标准的小众文艺片导演。
或者说,一个沉迷自我表达的年轻创作者。
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同类太少。
所以这正好可以回答——
为什么曾赠到节目来,是想找" 更多观众 "。
03
上节目前,曾赠早被圈内认可。
属于那种 " 你没看过她电影,但能听到她的传说 "。
但曾赠直言:
" 对于以前的创作,最大的障碍就是我对这个世界,对周围的人不够关心,理解程度还不够深。"
于是到了节目上,你会看到曾赠的两面。
一面,是被看见的野心。
" 排名对我来说很重要。"
一面,是自我成长的迫切。
" 只是成长更重要,所以我不想重复自我。"
回顾节目的作品轨迹,她确实也做到了。
第一部《爱情》,她选择了跟年轻人最能共情的话题。
第二部《明月的花园》,她将受到小范围影迷追捧的毕业作品,冒险地搬上竞技舞台。
结果,评价两极分化,观众反响一般。
而这些,曾赠其实早就知道,但她就是想看看,到底会有多分化。
因为,她已经做好了面对数据,面对大众的准备了。
而到第三部《到我了》,曾赠又一次放任自己。
但仔细看,这种放任,又融入了她对世界,对大众心理的新观察。
——借用人格面具这一概念,将一个青年社畜的内心小世界,分裂成六个截然不同的角色。
业内人曾评价她,曾赠是一个很自知的导演。
决定开拍时,她既期待又头疼。
仿佛又预见了作品的 " 叫好不叫座 ":
" 这是我从没接触过的类型,我知道在比赛里做这么一个东西,是一个很疯狂的想法。"
尽管《到我了》不如《爱情》那般雅俗共赏。
可正是这种口嫌体正直的 " 疯狂 ",让曾赠收到最重要的一次认可。
当制片人方励再次指出:
" 这部作品一定是好的,但票房一定不好。"
杨超导演却站在类型片导演的角度,表达了对曾赠的偏爱:
" 曾赠是一位类型作者,她是类型片最呼唤的那种人。她的作品有类型结构,也有类型元素,但是又带了一点作者的自我表达的东西。这种电影在目前的华语电影中是很珍贵的。"
听到夸奖,曾赠第一反应当然是高兴,第二反应却是慌得很。
但这种压力,又成了最后一个作品的动力。
决赛的准备时间依然只有三天。
这一次,曾赠决定稳扎稳打:
" 功利的角度来说,拍亲情肯定是稳的。我觉得这是最后一部了,所以肯定要拍一个我熟悉的东西,要在我掌控之内的。"
于是就有了把网友整破防的《辣椒炒肉》。
乡愁,亲情,美食 …… 每一个元素,都跟年底这个特殊节点,紧紧相扣。
不得不说,曾赠确实能把大众的情绪共振,拿捏到位。
但 Sir 还发现了另一层。
如果说,片中湖南小伙对妈妈牌辣椒炒肉的执念,代表了满怀乡愁的社畜们;
那么怎么也炒不好这道菜的贵州大厨,则代表着曾赠自己。
贵州大厨因为餐馆倒闭,来到湘菜馆炒菜。
因为湖南小伙说不正宗,他跟辣椒炒肉杠上了。
先是老婆告诉他,你豆豉不对,拿来所谓正宗豆豉。
然后是湖南小伙迅速打脸:不,你豆豉对了,是做法不对。
到此,曾赠完成了她真正意义上,第一个转型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