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短剧试付费的消息,去年底曾登上过热搜高位,不过其付费探索远不止于此。
2020 年的疫情造成了一段全民宅家的特殊时期,音乐演出乃至夜店蹦迪都被搬到线上,开辟出了由极其随性到包装精致、技术加成的多种形式,让付费直播变得更为大众知晓与接受。抖音正是这波线上 live 热的背后推手之一,2021 年,其夏日歌会便采用了付费直播的形式,费用在 1 到 30 元不等。
此外,2021 年底也有消息称,抖音开始内测 " 赞赏 " 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打赏直接对创作者进行鼓励。既是一种变现方式,也可能促使其内容向着更优质的方向提升,长远看也有利于付费功能的落地。
为什么人们不愿给剧集付费
可以说,视频网站的每一步付费尝试都伴随骂声一片,比如 " 配不配 ",比如 " 值多少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没人骂电影院、没人骂网文平台?为什么人们不愿意给剧集付费?
从付费习惯来说,人们认可看电影要买票、要去线下。可剧集在很多人的意识中一向是电视上免费观看,不属于付费内容(但事实上,有线电视也是付费的)。
从内容供给来看,一是不够优质,二是不够稳定。这是内容行业的特殊之处,也与各家的品控水平有关。
最后,不够聚合。每个月维持一堆不同的会员,是一笔不小的花销。不仅国内有这一问题,这两年疫情中的美国爆发流媒体大战,新崛起平台大多背靠上游的大制片厂,独播做得比国内更加极致,也给用户带来了同时维持 N 个会员的困扰。
从非内容的角度,长视频平台在推广付费会员的同时,不甘或者不敢放弃广告收入,以至于会员体验久遭诟病。很多人开会员甚至不是为了特定内容,就是为了免广告、免去等待时间,这就有一种 " 被绑架 " 的感觉。但有更多广告形式,买了会员也无法避免,比如压屏条、或者中插小剧场。
另外,付费模式推行以来,每部剧的播出规则日渐扑朔迷离,非会员、会员、超前点播用户,三种观众三种进度,既增加了观众的理解成本,也带来了追剧时差和心理落差。超前点播取消后,这一情况稍有好转。不过在年底的口碑剧《对手》上,爱奇艺尝试了在播出期间便将免费转回付费的播出模式,追剧日历竟然比超点时代还要复杂。
我们比较一下其他内容领域。网文、音乐、音频平台都建立起了付费机制,有些甚至已推行多年,但除了盗版问题无法根除令人头疼,没有哪一种像长视频这样引发这么多、这么出圈的争议。
究其原因,付费阅读平台也好、音频平台也好,很多都是单部充值购买与会员包月并行,给了用户更多选择,甚至可以挑选单个章节、单条音频解锁,不必全部购买。
长视频则是以会员包月为主。与人们娱乐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剧集,付费机制设计得却最粗放与晚熟。去年才推出由用户自主选择集数解锁的功能,但此时已民怨沸腾,再不能为超点续命。
此外,在诸多内容品类之中,影视剧集可能是单个项目参与人数最多、周期最长的一种。而且先审后播的存在,让剧集的拍摄与播出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平台定制或者采购剧集,按需进行排播,主创、片方到后期的参与度可多可少。
总而言之,剧集不可能像短视频或者网文那样,给用户一种直面创作者、打赏创作者的感觉。尽管长视频都在疾呼 " 付费反哺创作 ",但人们很难认为自己的付费行为是在给创作者激励、支持所中意的内容的再生产(很多时候确实也不是,除非是分账剧),而只是把钱交给了平台,甚至是被平台割了韭菜、还被平台强奸了审美。
尽管平台深入影视综上游已久,但可能是由于风格差异化还不够明显,用户往往并不能意识到平台的出品方身份,感觉不到付费的更多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