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贾东岩认为,之前悬疑剧的成功存在共同点。首先是社会性强,《隐秘》中对人性的探讨、《沉真》中的官商勾结,都在一定程度上关联社会;其次是出彩的群像刻画,《隐秘》有坏小孩和家庭群像,《沉真》有共同追寻正义的主角们,《摩天大楼》则有女性群像。
最后是叙事结构,比如第三四集跟第一二集的关系,一定是后面对前面的剧情有所升级,或者是反转、覆盖。同样重要的还有现在进行时," 就是主角们现在在追什么,并从现在通向未来,观众一定是期望看到未来发生什么,而不是仅仅知道过去的真相 "。
但整体对比之下不难发现,这些亮点在去年的悬疑剧市场几乎没有出现。
另一方面,电影人并未给悬疑剧带来真正的加持,观众已经见过不少审美拔尖的网剧,影像上的 " 电影质感 " 并不足以弥补剧本的缺憾,期待与现实形成的落差感加剧了大家的不满。
同时,流量演员逐渐成为悬疑剧标配的趋势也受到观众吐槽。撇开其表现不谈,流量对创作确实是有反噬的,某从业者告诉小娱," 年轻演员的演技就是不行,但现在是流量时代,我们写戏已经形成了规律,写 40 岁以上的角色,可以写得非常厚重、有层次,但年轻角色就不能写那么厚,写得漂亮、俏皮,有人物特点就好。"
高光过后,为什么悬疑剧不好看了?
大家期待悬疑剧,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期待爱奇艺的迷雾剧场,这个细分品类的开创者。
不止是受众端,第一季的高口碑在业内形成的品牌效应也非常明显,引来一众重磅导演、演员。所以,要探讨悬疑剧质量下行的原因,便绕不开它。
单独看迷雾剧场,有从业者认为,第二季的表现多少说明之前的成功是偶然性更高。从整体而言,它并没有外界想象中的清晰规划:《八角亭谜雾》主打家庭悬疑,《致命愿望》引入了软科幻,《谁是凶手》以单元案件串起旧案,未播出的《淘金》则以西南密林的淘金客为主角……在对各种复合类型的创新和探索下,剧场调性变得模糊。
打响声量后,迷雾剧场被视作某种品质标杆,进入剧场的作品、能参与这些作品的主创都自带光环,观众也默认它是有门槛的。
但据了解,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内容为王,其逻辑类似于比尔盖茨和世界银行副行长嫁女的故事," 请谁来演、进不进剧场,演员、剧方和平台都是互相试探着敲下来的。"
至于集结更高阶的创作力量后品质不升反降,与制作周期也有关系。戴莹接受河豚影视档案采访时就提到过时间问题,第一季从筹备到上线用了三年,第二季只用了一年。第二季开播前的媒体看片会时,《谁是凶手》和《淘金》就都还处在后期阶段。
而将视野拓宽至整个悬疑剧市场,该类型成为热门赛道后不乏赶工现象,5 集开机的行业乱想也时有发生,这对剧本逻辑性要求更高的悬疑剧来说,无疑更有风险性。
当然,其质量下降还可以被归因于一些普遍困境。
审查限制是无法忽视的一点,之前的高口碑剧集几乎都在尺度上有所突破,但是 2021 年只有《扫黑风暴》有些进展。不可否认,审查带来的删减确实存在影响,情节不连贯、削弱深刻性。
据了解,《双探》也根据官方意见进行过一定程度的调整。原设定中,被绑架的是男主的儿子,但如此一来,会显得警察有私心、形象不够纯粹,而他作为直系亲属也不能有过多的参与。此外,周游的职业是法医而非入殓师,会和男主联合破案,东北黑帮的形象也有更丰富的展现。
也因此,过审能力成为决定悬疑剧品质的关键因素。贾东岩解释,这涉及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编剧的写作技巧," 大量编剧永远在练一件事,闪避审查尺度,如果不让写,怎么用另一种艺术手段把它呈现出来。"
另一方面则要看制作公司和平台,这类项目在审核时,不同的细分题材要过不同的口,比如公安部、政法委,剧本写完不能拍的项目不在少数,能拍的则是制作端各有关系各凭本事的结果。
之所以有些平台在悬疑剧的布局上落后一步,主要是因为在 GR 领域弱于对手。也有些项目得益于制作公司的能力和关系,还没有完整剧本就可以拿到官方协审意见,不过也因此,行业里出现了一些冒充审片专家的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