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乍一看没什么大问题,甚至可以说吊打多数小生小花绰绰有余。
但,我们看不到真情实意的情绪。
刘烨就像一个片场流水线小工,模式化表演剧本。
不出大错,只求完成。
不多投入一丝感情。
早年的刘烨不是这样的。
当年他眼里有光,心里有戏。与角色合二为一。
但现在的他早已没了那股灵气。
一年又一年,戏路越走越窄,表演越发机械,明显看得出应付。
而比呆板更可怕的,是油腻。
《在远方》里油花四溅的"面条吻",谁看了这一幕不想去洗洗眼?
也不能甩锅给年龄。
刘烨的老同学、40+中年男人秦昊,荧幕形象就保持得很好。
而且,自从靠《蓝宇》成名之后,刘烨就不时拉上师哥胡军,炒同性CP。
除此之外,刘烨频繁上综艺,极尽搞怪,在微博上也上蹿下跳,是一呼百应的"火华社社长"。
荧幕气质进一步被折损得所剩无几。
甚至于很多观众,一看到他就想哈哈大笑喊"社长",一秒出戏。
这些问题,刘烨不会不知道。
但他有想过改变吗?
应该是没有的。他似乎打算就着这条道,一路走到黑。
但我很难苛责刘烨。
原因很简单。
其一,早年的那些作品,够他吹一辈子了。
其二,那些灵气盎然的表演,是他消耗了生命换的。代价太大,无法强求。
刘烨曾经说过,他早期演戏是体验派。
向角色交付灵魂,完全成为角色本人,所以呈现出来的效果无比自然生动。
但副作用是,他要接纳角色的所有负面情绪。
燃烧了蓝宇、龙小羽,灼伤了刘烨。
而刘烨又生性敏感,听到一句批评会想很久,经常大哭。
他就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周遭的一切。
多年后他在采访里说:"那时候拍伤着了,年轻的我承载不了那么多东西。"
那时刘烨神经紧绷,一年只休息3天。
经纪人说:"争分夺秒的,我看着都累。"
刘烨不肯停下。
见过树梢的风景,怎会再甘心在树干间晃悠。
他像超级玛丽里的小人,一直往前跳、往上跳,顾不上肺部炸裂,筋骨撕扯。
终于有一天,那根弦叮地一声——
断了。
那段至暗时刻,刘烨谈起过很多次。
失眠,焦虑,抑郁。"像染上毒瘾一样,无法控制情绪",靠酒精和安眠药熬日子。
别说什么演好作品了,生活都成了问题。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刘烨遇上了安娜。
那个"像天使一样拯救了他"的法国姑娘。
慢慢地,他能一觉睡到天明,整个人也舒展开来。
后来他们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
刘烨在妻儿的感染下越发松弛,开始享受世俗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