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就是选题。
如果你看遍了麻花的作品会发现,他们特别爱用 " 身份转换 " 梗。
夏洛是屌丝变明星、王多鱼是屌丝变富豪,艾迪生和李茶更是干脆把性别都变了。
身份一转换,本身就自带感官冲击。
再配合各种 yy 爽片剧情和密集的包袱,对比彼时还在洒狗血的同行,真是不在一个水平面。
但是,也是 2018 年,移动互联网全面崛起。
抖音、快手、B 站等一众 APP,以及优爱腾等视频平台自制内容铺开。
我不得不承认,这些东西在不断拉高我的快乐阈值。
也让开心麻花曾经依靠情节跳脱 + 段子密集建立起来的优势,一夜之间荡然无存。
反倒是碎片化的剧情、不一定连得上的逻辑、部分过于用力的表演方式,成了麻花团队、演员的软肋。
即很多人吐槽《李茂扮太子》时,说的 " 整部电影像个大号小品 "。
我看喜剧属于那种标准的 " 不带脑子 " 选手,只要不是槽点太大。
或者像《热血神探》那样给我看出了生理不适,我一向非常宽容。
可如果只是看零碎段子,互联网给了我们太多解决方案。
同样的两个小时,我可以看 100 个短视频,也可以在家听 20 段脱口秀。
这些操作,可以给我即时反馈,并且不用花钱,甚至不用下床。
所以,在开头聊《李茂》的时候我就说了:
我觉得段子很好笑,只是不值 80 块的电影票。
同样的片子,如果上了流媒体,我大概还会看,也还会笑。
也可能花个三五块,买它的会员点映。
但是,花将近 100 块钱去蹲俩小时电影院,我可能真的得好好考虑。
想通了这一点,我也慢慢理解了麻花为什么口碑下滑的原因。
在我看来,演员非常卖力,不少段子也能逗笑我很多次。
只不过,面对如今的市场格局,麻花需要做一些补强。
简而言之三件事:逻辑!逻辑!还是 TM 的逻辑!
在全网搞笑段子已经卷成麻花的时候,开心麻花想继续维持行业地位,除了研究段子名场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电影的逻辑。
让作品能摆脱 " 像小品 " 的诟病,变成更完整、通顺的电影。
怎么说呢?
希望跳票的《超能一家人》上映时,能让我耳目一新吧。
咱们明天接着聊。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阿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