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玩耍的嘈杂声,哭闹声,响彻整个客厅;
她和丈夫反反复复的争吵,纠缠;
吵完架情绪一团糟,她下一秒还要投身于忙碌的工作。
讲真,观众仅通过勒达的回忆,就能身临其境,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窒息感。
而导演又用了一种特别的方法,在这窒息感上加了 100 斤的砖。
前半部是简单的家庭叙事,后半部随着妮娜女儿的走失,又复得,增加些许悬疑气息。
勒达在海边找到了贪玩的孩子,并将其归还给妮娜。
但勒达,却悄悄留下了妮娜女儿最心爱的玩偶。
她对玩偶细心照顾,像对真正的孩子一样,帮她洗澡,给她买新衣服和鞋子。
害怕被妮娜一家发现,她还谨慎把玩偶藏到橱柜里。
很诡异的一幕是,勒达清理玩偶的时候,从嘴里竟爬出一条虫。
觉得下一秒会出现灵异事件的小伙伴,大可放心。
本片不是恐怖片,而是 24K 纯正家庭伦理片,至于玩偶,在片中更多的是承载着勒达的过去。
勒达小时候,也有一个玩偶,她成为妈妈后,把玩偶给了两个女儿。
谁知,女儿在玩偶上乱写乱画,惹勒达生气,她拿起玩偶扔到窗外,摔了个稀烂。
玩偶的破碎,寓意着母女之间的裂痕,她照顾妮娜女儿的玩偶,是在试图修复裂痕。
正如勒达身处美景,却夜不能寐,被噩梦缠绕,因为在她看来,内心是纠结的。
从单身,到为人妇,为人母,身份的变化让她无法适应。
她确信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
丈夫又一副理所当然的姿态,指责她照顾孩子不周到,斥责她放下工作。
自己呢,该忙工作忙工作,该 happy 就 happy。
终于,勒达在孩子不到十岁的时候,与丈夫离婚,独自生活。
让她自责的是,离开家庭,脱离妈妈这个身份,勒达又确实有如释重负,重获自由的快感。
没有了家庭琐事的羁绊,勒达有大把的时间专注学术,之后她取得的成绩甚至超过前辈。
可以说,勒达看妮娜,看她生疏的照顾孩子,和丈夫吵吵闹闹,就像在看自己。
她安抚妮娜,也是在抚慰自己。
但,有些东西又怎是能割舍掉的?
影后最后一幕,听着女儿的问候,勒达含泪露出甜蜜的笑。
有些烦恼,注定一时无解。
讲真,以往的母亲形象,都是以无私奉献,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
本片这种抛夫弃女后,走向人生巅峰的设定,与大众的主流认知相悖。
因此,影片上映后也出现了一些反对声音。
但,就像那句话说的:让艺术归于艺术,让三观归于三观,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记得知乎上有一帖子——《后悔成为母亲,但我不敢说》,文章内容与本片不谋而合。
选择成为妈妈,自然要对子女负责。
但母性阴影后的那个曾经完整的自我," 我 " 的疼痛又该何处去说?怎样化解?
这份微弱的情绪不曾被表达,却又真实的存在。
把被忽视的让更多人看到,这或许就是《暗处的女儿》成功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