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有着几十年深厚积淀的脱口秀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传入中国,首先在香港着陆:喜剧演员黄子华以 " 栋笃笑 " 翻译 "stand-up comedy",以港岛方言首次开展了时长超过 2 小时的表演,让单口喜剧驰名香江。同为脱口秀的地方化演绎,周立波糅合 " 栋笃笑 "、上海滑稽剧及北京单口相声创造的 " 海派清口 ",也在 2010 年前后的沪上风靡一时。
然而,脱口秀或者说单口喜剧真正突破地域属性,还是搭乘了互联网普及的东风。随着全民微博时代的到来,围绕公共事件的即时性讨论成为了可能,而诸如《周六夜现场》《喜剧中心吐槽大会》《今晚 80 后脱口秀》《金星秀》等结合热点的语言类喜剧节目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既是对人们需求的呼应,也为脱口秀逐步向大众文化靠拢进行了有力的铺垫。
2017 年是个重要年份。如果说此前脱口秀在国内的流行只能用 " 不温不火 " 四个字来概括,那么《吐槽大会》的横空出世则直接将脱口秀抛向了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为了适应中国人礼貌而中庸的文化语境,以冒犯精神著称的西方脱口秀落地后也不得不适当收敛锋芒,以温和的方式避免文化休克的发生。
而《吐槽大会》第一次把猛烈的炮火对准了具体的公众人物,将明星拉下神坛的定位瞬间捕获了人们的关注度。
同样吸引眼球的,还有奔赴在吐槽最前线的李诞。
众所周知,兼任《吐槽大会》首季策划人、第一编剧和表演者,贯穿了台下与台上的李诞集创作功底和表演天赋于一身,是节目组名副其实的灵魂要员。没人想到一个把 " 都行 " 标榜为人生态度又常以 " 没有观点 " 自居的人,竟然变成了带动脱口秀向前疾驰的火车头。
可李诞又抓住了最合适的机会。他一切皆无所谓的玩笑式姿态误打误撞,刚好成为了社会压力的突破口,并一度引起了人们的追捧乃至效仿。
以玩笑抹杀意义,用解构取代抨击,这是李诞脱口秀的打开方式。与后起之秀杨笠等人的咄咄逼人不同,消解式的语言和混不吝的生活态度显见于李诞的表演之中,这让他巧妙避开了各种针锋相对。
国内脱口秀一直在探索规范发展之下的可能空间,《吐槽大会》朝向嘉宾的冒犯也都是有协议与台本的妥协式冒犯,而李诞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划定了边界。这从他在 2018 年 1 月播出的《十三邀》第一季第九期里向许知远传授的赚钱方法中可见一斑:不要说太多真话,不要挑战太多人敢想不敢说的事。在能力范围内坚守这一点,把笑的生意做好,这对李诞来说似乎不难。
把好边界着实重要。2020 年 9 月,国家文旅部发布了《关于深化 " 放管服 " 改革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通知》。通知提到,对小剧场演出活动,要重点加强脱口秀、相声、先锋话剧等语言类节目的内容审核和现场监管力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监管永远不可或缺,但戏谑与游离的表达能否让脱口秀始终保持锐气与新意,李诞极具个人特色的表演方式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借鉴与复制,答案不得而知。
氛围浮躁
于李诞而言,脱口秀并不是他最初的志趣之所在,更遑论理想和情怀。在涉足这个领域之前,还在广州读大学的李诞就以 " 自扯自蛋 " 的网名在饭否写段子,并因此结识了同为段子手的王建国和编剧史航。从学校毕业后,李诞先是为头部广告公司奥美自由撰稿,后来又与王建国一起加入了上海东方卫视《今晚 80 后脱口秀》,为后者做起了幕后主力写手。
李诞第一次登台表演正是在《今晚 80 后脱口秀》。在李诞本人提及的回忆里,他是在为节目写了几年剧本后受到双倍薪酬的诱惑,被看好他的制片人一脚踹上舞台的,以至于回想到这段往事,他表示记不清细节了,但清楚记得那次给了 800 块钱。
这样的表述符合李诞一贯的松弛。很长时间以来,李诞在口头上更愿意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幸运而不是因为努力。你可以说这是一种更高明的自我包装,但还有一种可能——这就是事实。
李诞一路走来颇为顺利。他强调自己没有刻意树立人设,但他又是脱口秀传入国内以来以鲜明个人形象破圈并斩获观众缘的表演者典型。在专业范畴之内,李诞的表演功底并非所有人认可,但即便同行也不得不承认,数不清的受众之所以深深爱上脱口秀,是因为他们在李诞那里最初 get 到了这一艺术门类的魅力与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