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给蒋龙他们指导的时候,都是按照自己做戏的逻辑在做。观众之所以喜欢《最后一课》和《台下十年功》,就是因为这两部作品的人物立得住,观众能看到这里面的人物和人物关系。"
在与刺猬公社的对话过程中,建华不止一次提到:" 我不是艺术家,我只想让观众高兴。"
建华在作品落地的过程中探索着自己的喜剧风格,开心麻花这一年也在喜剧宇宙的构建过程中适应外界的变化,追赶新消费的潮流。
喜剧宇宙也需要新陈代谢
2015 年,开心麻花曾经凭借成熟话剧改编的电影《夏洛特烦恼》,在影视行业一鸣惊人,这部只有 2000 万制作成本的电影以 14.4 亿票房成为国庆档黑马。
不仅如此,《夏洛特烦恼》的爆火也使得开心麻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当年年底,开心麻花的估值从 3 亿快速增长至 50 亿," 中国话剧第一股 " 也正式成为开心麻花的标签。
在《夏洛特烦恼》之后,《羞羞的铁拳》《西虹市首富》分别获得 22.13 亿和 25.47 亿的票房,尤其是 2016 年上映的荒诞喜剧《驴得水》,不仅收获了话题度与高口碑,还成为了 2016 年收益率最高的电影,1.73 亿的票房,收益率达到 476%。
然而,电影收益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一部成功的电影问世不是偶然,但也需要运气加持。
2018 年,开心麻花的 IPO 之路受阻之后,成熟话剧改编电影也开始 " 翻车 "。话剧《李茶的姑妈》改编成电影之后,口碑下滑。自此,麻花对于电影改编更为谨慎。不仅仅是小剧场走向大银幕举步维艰,由麻花参投或麻花签约艺人主演的电影口碑与情怀各异。
话剧原本属于作坊式经营、导演中心制运作的戏剧形式,其舞台调度和故事拿捏与电影模式完全不同,但这并不影响话剧作品的影视化尝试。
开心麻花让电影与话剧联手,为话剧行业提供了进阶样本,这其中优势与局限并存。
电影市场由流量经济向口碑经济进化,话剧市场则向商业化、产业化迈进,双方在这个阶段联手算得上是双赢。可是,这并不能证明话剧影视化之路一片坦途。
话剧受众面较小,电影的受众更为广泛,将话剧剧本改编成大荧幕播放的电影剧本时,难免会遇到适配性的问题,而这也是打通话剧影视化之路必然会遇到的难题。
谈及此,开心麻花演出艺术总监洪晔认为:" 不是所有话剧都适合做成电影,麻花擅长爆笑喜剧,但这意味着在做喜剧架构和人物关系时,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会有一些比较夸张的地方,在舞台剧上这种假定性是成立的,因为观众离舞台是有一定距离的,但当你把这种假定性很强的故事搬上电影这种大银幕的时候可能就不太行。"
洪晔告诉刺猬公社:" 麻花近两年的电影已经有一些不是话剧改编的,大多是买国外电影的版权再由我们的主创团队进行深度的二次创作。比如《超能一家人》与《独行月球》都是改编自国外电影或漫画。而未来的影视化改编也会根据内容的适配性进行,加快短剧或网剧模式开发,但一切都是以产品为主。"
电影《超能一家人》撤出春节档丨图源网络
与电影相比,剧场演出的现金流更加稳定,大剧场的驻场演出是经整个演出行业证明过最成功的商业模式,它可以最大化节省成本,源源不断带来收入。考虑到这点,开心麻花会以最大努力保证舞台剧的产量与质量。
开心麻花从 2018 年开始致力于做一个喜剧行业的平台型公司,产业链布局涵盖上游舞台剧创作和制作,中游营销,下游剧场业务。
据洪晔透露:" 开心麻花和其他制作公司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在全国都有在当地做营销的公司。在中游,很多制作方做下去之后,到别的城市试验,就卖给当地的演出商,不再自己去做运营了,但我们在全国所有省份都有自己的分公司和子公司,包括当地的营销团队。"
" 我们会在当地做整个品牌和演出的运营工作,包括在当地也建组,比如说成都有西南组,深圳有华南组。再到下游的剧场运营,拿到剧场 20 年的管理权,这个剧场未来十几二十年就归我们来规划和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