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对她进行言语贬低。
她不仅要做家务、带孩子,最好还要对丈夫的工作 " 帮得上忙 "。
怂恿她向父母要钱,若是不给就是不爱她。
当他的工资和职阶越来越高,更是越发看不上妻子:大可以找个 20 几岁,不要彩礼甚至倒贴的大学生。
并且还可以分分钟毁了这个他不曾付出过关心和爱护的枕边人,让她混不下去。
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家暴。
他似乎一直有着暴力倾向,平常会对自己两三岁的小女儿动辄吼骂:" 不听话就往死里打。"
家暴的次数,多得让人记不住。
连她怀孕和坐月子时,也会被殴打。
而她身边的长辈,也无法依靠。
婆婆眼着她被家暴,只是把孩子带走。
父母知道她不幸福,却还是劝她为了孩子要忍。
忍了一次又忍一次,由着视频发酵,她才终于不吐不快。
但相对于一个女人遭受的暴力和近乎倾覆了人生的婚姻。
处罚似乎太轻飘飘了。
一份停职,一句慰问,就能盖棺定论,作为他的恶果、她的弥补吗?
舆论沸沸扬扬。
网友们蹲守一夜,只守到了一份公司的回应,自然不满。
" 家暴入刑 "" 公司处理太轻 ",这种声音越来越多。
家暴不只是家务事,似乎已经成为了共识。
但在常规声援之外,有些舆论似乎有点跑偏。
每次家暴事件发生后,总会有人指责受害者的软弱无能。
他们说女方全篇倾诉,只是无能地抱怨。
因为她没有提出诉求、没有核心思想。
女方说自己是被捧着长大的,不敢把被打的视频拿给自己家里人看。
可是一被分析,她就成了女性低自尊的代表。
认打认骂,多活该?
女方的忍气吞声,想给孩子一个 " 完整的家 "。
网友便认定了,这就代表着她对 " 完整 " 有幻想,甘愿忍让,说不定两人还会和好。
女方经历了一次次家暴,却没有留存证据,那说不定是根本不想离婚。
那再一分析,她也必然不会教育好她的孩子,有这样软弱的妈妈 " 小女孩怎么会自尊自爱 "?
这个母亲,是 " 妈妈之耻 "。
因为不果断离婚,所以让人对她失望。
所以被打死,也好像是自己选择的。
诚然,女方的回应不够完美。
可我们应该更清楚的意识到在家暴中的女性逃离有多难!
家庭内部的关系,不是陌生人之间那般简单的,其中有各种各样的情感上的联系、经济上的依赖、利益上的关联 ……
你我都是普通人。
退一万步讲,即便一个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克服这些更个体的、具体的顾虑,决定迈出大众想象的那一步时,等待她的是什么?
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是皆大欢喜的爽文式的结局吗?
未必。
2020 年,让人震惊又心碎的拉姆案中,拉姆曾迈出这一步。
她多次躲回娘家无果后,也多次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