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责受害者,无异于忽略了结构性的问题,或不敢触碰结构性的问题。
质疑受害者为什么不离开,也是一种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有罪论?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承担着反家暴指责的公权力机构的不作为开脱。
而这种质疑,不会帮助她走出家暴的沼泽,只会让她进一步沉默。
" 是不是我没有反抗就是蠢蛋?"
" 是不是我没有离婚、选择原谅就是贱?"
那等待沉默的受害者的,将是更进一步的暴力的深渊。
寻求问题的解决,不该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质询的刀尖,对准的不该是遭受了痛苦的受害者、提出了诉求的当事人。
而是将受害者置于这个境地的一切原因。
我们要质询具有反家暴责任的、系统性的机构,质询相关工作人员有没有提高意识和能力。
比如妇联、公安机关、法院 ……
在她遭受暴力的时候,有没有给到她最基础的、系统性的帮助?
在暴力事件的最初,是否对家暴事件做出明确的、有效的干预?
电话慰问、现场调解、口头说教这类支持,能不能起到最基本的干预作用?
要不要定期回访?
在暴力升级的时候,对受害者给出进一步的保护,对施害者给出有震慑效果的处罚?
处罚是不是有效?无效之后进一步呢?
这都是很具体的问题。
但干预就是要从具体的、细微之处着手的,这才是真正的系统性的支持。
走过场式的方法和只求宏大的叙事,注定会遮蔽身在其中的受害者血淋淋的伤痕,甚至让受害者得到二次伤害。
当然,质询的刀尖,也要对准施暴者。
我们要想想为什么很多男性根本不怕家暴被曝光。
家暴难道就是轻飘飘的情绪失控可以被带过去的吗?
当然不是,它是施暴者衡量利弊得失下的一个算计、一个决策。
毕竟施暴者不会对自己的权力上位者下手。
他也不会在一个对暴力零容忍的环境下施暴。
肆无忌惮的施暴者,注定是在没有责罚的温床里滋生出来的。
就如这起事件一般,哪怕王某飞做了如此恶劣的行为,流传出来的公司第一解决方案还是先稳住。
" 可不能因为一点家暴,毁了男人的事业啊!"
这个社会对男性成功人士的定义,只跟他的财富、地位有关。
在家庭内部的暴力,不足以成为阻挡他成为成功男士的依据。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破除这样的一个迷思。
一墙之隔,家庭和社会,不该是两套判然两别的评判标准。
暴力会产生后果,后果会真实的影响他的利益,才会对施暴者产生威慑。
我们应该号召的是——
请让家暴者失去他的社会地位。
请让家暴者在离婚时多出财产补偿。
请各级机构加大曝光家暴者的力度。
请加大对家暴者的法律惩罚。
否则,这种开年魔幻新闻,我们总能等到下一个,再下一个。她刊
监制 - 她姐
作者 - even、圆子
微博 - @她刊 iii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