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审查与商业妥协。
最开篇就已提到,这部电影的原始版本是 150 分钟,而如今我们能看到的仅有 101 分钟,足足少了近 50 分钟。
据饰演齐全的演员濮存昕回忆,顾长卫导演对这部片的设想,原本跟《百年孤独》相似,是一个群像、多线的故事,风格偏魔幻现实。
目前的版本里,顾长卫导演所追求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被剪地七零八落。
但部分桥段还是能感受到那种 " 魔幻 "。
比如以死去的孩子的视角讲述故事,比如粮房姐在巷子里骑猪,比如贪婪的村民爬进豪华棺木,嘴里竟说着:
死也值了 …….
另外,影片原来的结尾里齐全其实才是重心,而且情节想象力放飞,与现在的温情结尾截然不同。
不只结尾,包括齐全年轻时在村里办采血站的戏份也几乎完全删了。
从相关的花絮里是可以找到当时的剧照的,一大堆村民躺在床上抽血,院子里遍地是血制品,场面还是很瘆人的。
现在的电影中只保留了几个黑白画面的闪回瞬间,不过齐全抬头一笑的定格画面仍然足够惊悚。
但相比于电影,真正的现实才更可怕。
九十年代初的河南农村曾一度将血液当作 " 商品 " 一样买卖,人称 " 血浆经济 "。
血头们为了多赚钱,根本顾不上卫生状况,由此导致艾滋病毒大肆蔓延。
作家阎连科以这段黑暗的过去为素材,写成了小说《丁庄梦》。
表面写人身体的艾滋,其实是写人心灵的艾滋,比如利私欲、歧视,这也是《最爱》的主题。
没想到书后来被禁了,因为题材敏感,所以电影上映时连编剧一栏都没署阎连科的真名,而是用了化名言老施。
二十多年过去了,民间的采血卖血已不见,但很多无辜被感染的病人却摆脱不了痛苦的生活。
电影《最爱》在筹备时,一部名叫《在一起》的纪录片也在同期套拍。
剧组邀请了几位真实的艾滋病感染者参与到拍摄中,与主演们一起生活、工作,意在通过这种方式改变或纠正大众对艾滋病人的偏见和歧视。
故事讲述者小鑫的扮演者胡泽涛就是其一,一个同样 12 岁的小男孩,他是第一个志愿参与拍摄的患者。
看过《在一起》的话,相信你能比电影更深切地感受到艾滋病人的孤独、敏感和脆弱。
他们绝大部分都活得小心翼翼、躲躲藏藏,找工作更是处处碰壁。
在剧组寻找真实病人出镜演出时,有太多人不敢接受,他们怕露脸、怕让人知道自己的身份。
整个社会如此歧视艾滋病人,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艾滋总是与性捆绑在一起,觉得凡染上这病的,都是生活不检点的人,但事实绝非如此。
纪录片中有这样两幕画面让人感触很深,一幕是自愿参加剧组工作的艾滋病人老夏在拍摄中途发病需要就医。
在离开剧组前他跟导演和演员们一一告别,最后哽咽地说了句:
我在这里很开心,因为你们没有歧视我。
另一幕是结尾,一中年男人在街头举着牌子,他表明自己的艾滋病人身份,希望得到陌生路人的拥抱。
最终一位 80 岁老奶奶拥抱了他,并对他说:
坚强一点,好好活下去。
当电影迫于商业、审查被删改地支离破碎、当电影只能突出大明星演绎的爱情故事时。
这部直面艾滋病人困境与希望的纪录片,反倒可以让我们一探《最爱》的原貌与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