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电影中,她贡献了不少可以留名影史的经典片段。
KTV 里的一场哭戏——
谭卓不仅表达出了李静在爱情世界里的心伤、委屈。
同时还用一个非常自然的拥抱展现出了人物内心的脆弱与善良。
《春风沉醉的夜晚》中高完成度的表演,证明了谭卓是一个天赋型选手。
在那之后,她独特的艺术家气质,也吸引了众多同类型的艺术片导演。
很长一段时间里,谭卓接的,似乎都是这类复杂压抑,需要演员调动极为浓烈的情绪去参与和沉浸其中的角色。
例如《hello!树先生》里无法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哑女张小梅。
《小荷》里反叛传统却终究难逃命运的记者小荷。
这些角色身上,无一不充满了悲剧色彩。
这段时间的谭卓,也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表演里。
比起运用技巧,她更擅长用体验派的方式,在文艺片中去演绎自己内心的敏感、脆弱和多情。
演得投入、演得疯狂。
文艺片确实成就了演员谭卓。
但,这种全情投入的表演方法,却为她带来极大的消耗。
尤其对于经验不够丰富的新人演员来说,如果时间长了情绪找不到出口,就有掉进深渊的危险。
这一危险,到了 2013 年爆发。
2013 年,谭卓确诊抑郁症。
她曾在媒体前谈起过这段经历——
抑郁症首先给她带来的是身体上的不适,持续的胃痛和失眠。
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生活。
游泳时,水会突然变形,导致一向水性很好的谭卓,突然没有呼吸而溺水。
在那以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她甚至不能见到水,必须依靠药物来维持。
也是这一年,她接了话剧《如梦之梦》,扮演顾香兰。
对于谭卓来说,《如梦之梦》是她的一次自救。
话剧舞台上夸张外化的表演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让她内心深处的郁结,得以释放。
顾香兰,成为了她的一个情绪出口。
触底反弹。
用这个词来形容这个时期的谭卓,再准确不过。
她积极地与抑郁症做斗争,向当时身边的朋友寻求帮助。
试图摆脱药物控制,用意志来战胜疾病。
在与抑郁症对抗的期间,谭卓也完成了自己表演生涯上的一次转向。
出演《如梦之梦》,使得她改变了以往那种自燃的表演方式,越来越懂得,运用技巧去抵达人物内心,表现情感。
她敏感易折的个性,也因为这段经历而改变,变得更加理性。
在这之后,她一改只演文艺片的习惯。
渐渐尝试一些其他类型的角色,戏路也越走越宽。
2018 年《我不是药神》,谭卓凭借单身母亲刘思慧一角深入人心。
晚上是跳钢管舞的性感舞女;
白天却是为了生病的女儿,不断奔走,奋力一搏的母亲。
同年,她在《延禧攻略》中饰演反派角色高贵妃,那股霸道但毫无城府的心性,也受到一致好评。
这一年可以看作是演员谭卓的突围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