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还原电影的专业度和真实感,需要起用大量非职业演员。" 想要找到一个既符合形象气质又拥有戏感的小演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当问及姚智城在筹备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时,他表示,小男主的挑选是最大的担忧,因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必须满足滑冰的专业水准。
《破冰少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 20 年前的东北。
由于滑冰是具有一定危险和难度的运动,剧组也没有充足的演员训练时间,在选角的过程中,就因为 " 竞速 " 这一项要求,将大部分备选的小演员排除了。
" 会滑冰的少年演员实在太少了,即使能站稳、会滑的,也能一眼看出来并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很难对观众产生说服力。" 距离开拍的时间越来越近,但主演仍然未定。没有办法,姚智城只好带着导演组继续找到了校园滑冰队,还有曾在《教练妈妈》中合作过的小演员褚嘉辉。
" 确实是很不甘心,我原本以为,既然这次的团队比上一次更大了,那么在演员的匹配上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但现实情况是很被动的。" 姚智城不加掩饰地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后来总结经验时才发现,我们之所以会这样被动,其实是因为国内冰雪运动教育的基本盘目前还处于亟待‘解冻’的状态。"
姚智城在电话里对褚嘉辉说:" 你要做好准备,但我不一定用你。" 直到开机的前几天,姚智城才让褚嘉辉的爸爸将他带来了剧组。
然而,令姚智城感到意外的是,褚嘉辉在《破冰少年》中的出演,带给他许多惊喜。这个现实中积极乐观、执着勇敢的少年 , 与故事里的小唐正完美吻合。
" 选他是对的,他自己很争气。" 姚智城说,在小唐正刚开始练习滑冰的一段情节里,褚嘉辉穿着冰刀鞋在结冰的湖面上不停地演摔跤,没吭一声。结束之后,他的腿上、身上青一块紫一块,让剧组里的叔叔、伯伯们都感动不已。
" 他在一次次摔跤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呢?他也在成长,一颗种子在破冰发芽。"
1928 年冬奥会的短道速滑比赛。中国的冰雪运动起步迟,但发展快,短时间内成为了冬奥会的劲旅之一。/WIKI
吃得下苦,
他们性格中最坚韧的部分
《破冰少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 20 年前的东北,故事中的人物是励志的,而故事的核心是现实主义的。在姚智城看来,体育电影是让人们了解体育精神的重要手段,但在表现社会风貌上也应该有它的意义。
上世纪末,东北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工人下岗潮,东北的经济出现了明显滞后。实际上,在那个年代,许多小运动员都来自工人家庭,训练的条件也非常艰苦,有的地方甚至没有专业的滑冰场。
与 " 滑野冰 " 不同的是,专业的冰场对于冰面的滑度和硬度都有一定的要求,需要专业的制冰,而高昂的场地造价,让本就经济低迷的小城市捉襟见肘。
" 一些地方即使有一两个专业滑冰场,却也是人满为患,从少年队到老年队,从专业的到业余的,从老干部队到中学队,所有人都要用这一块滑冰场,并不是想滑就能上场滑的,即使排队排上了,也要一两天才能进去练一个小时。" 取材期间,姚智城听了不少当年的 " 野事儿 "。
如果是这样的训练条件,什么时候才能练出奥运冠军来?
故事中的人物是励志的, 故事的核心是现实主义的。
据姚智城说,当年的教练们想尽了办法,领着小运动员们坐几百公里火车去了哈尔滨。那里有不少滑冰场,但是去了之后可能也要排队。
" 比如说滑冰场只有凌晨两三点钟才有空,你爱滑不滑。一群孩子凌晨一点从床上爬起来,赶快去滑两个小时,这样唯一的好处,是每天都可以按时训练,集训一般就是一个月,极其辛苦。" 在姚智城看来,能吃得下这种苦的孩子,他们性格里最坚韧的成分,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们的家庭教育环境。
比如那个年代的矿工家庭,不仅收入低,而且既危险又辛苦。和父辈相比起来,孩子学滑冰反而是一件轻松且光鲜的事情,没有什么辛苦可言。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电影《破冰少年》中小唐正的父亲老唐,被设置成了一个林场工人," 滑不好 " 在他看来是很 " 丢脸 " 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