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哎呀音乐 Author 眼镜哥哥
哎呀音乐
(ID:iyamusic)
在我们国家的众多文化组成当中有一个大IP,多年来始终维持着极高的人气,那就是三国。
跟三国相关的文学、影视、音乐、游戏等等作品,层出不穷,其中,最经典的一部作品当属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不过现在的年轻人脑海里浮现的,应该是鬼畜区成千上万的“诸葛村夫大战王司徒”。
但除了那句“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仿佛从书里抠出来的选角和优秀的剧情外,《三国演义》其实还有着精彩绝伦的配乐,这些音乐对于这部剧也起到了极大的加成。
央视《三国演义》的配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由人声演唱的歌曲。歌曲部分的作曲,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完成,作词大部分由词作家王健老师完成;另一部分则是纯音乐。这部分的作曲和配器,由李一丁老师和王宪老师共同完成。
尽管两部分是由几位老师分别完成的,但是无论是歌曲还是配乐都准确地把握住了当下人物、情节的特点,同时通过音乐的形式,完成了对人物、情节的升华、塑造;并且还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结合,中西合璧。
今天,咱就把那些历史人物的角色歌、经典的插曲以及名场面的BGM单拎出来好好唠一唠!
经典插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首歌的歌词为明朝文学家杨慎创作的词牌《临江仙》,词的文学水准大家有目共睹,所以咱们来重点说说这首曲。
谷建芬老师在为《滚滚长江东逝水》作曲的时候,使用的是我国传统七声调式中的清乐羽调式,即以6级音为主,加入7级作为点缀过渡,整体是偏向悲壮、雄浑的哀情色彩。
同时,曲子当中大量使用了具有中国韵味的转音(绿色),既有中国乐曲特有的婉转之美,又颇有波澜壮阔的大气之感。
在曲的前半段,即“滚滚长江东逝水~几度夕阳红”,音区整体是从高(红)走低(蓝)的;后半段“白发渔樵江渚上~都付笑谈中”反之,从低(蓝)到高(红)。
谷建芬老师通过曲作中的起、落手法,和三国这个故事一开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基调遥相呼应。
配器方面也十分丰富。在长达1分钟的前奏中,主体乐器以“鼓组+弦乐群+管乐”三类西洋乐器为主,营造出雄浑大气、威严壮阔的感觉。
除此之外,前奏中还使用了大量的背景音效,如整齐有序的行军马蹄声、开城门音效、军士呐喊声、投石车发射声、架踩云梯声、马蹄奔袭声、战马嘶鸣、兵器对战声、火焰燃烧声……等等。
这些特殊的背景音效,也进一步强化了三国演义的战争主题,声势浩大的氛围下,又藏有丝丝的苍凉悲意。
杨洪基老师人声进入后,伴奏中陆续引入了古筝、箫、琵琶等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既突出了作品的民族和古典韵味,也让曲风变得更加婉转,还多了一丝历史的朦胧之感。
作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贯穿了这部剧的始末,既是每一集的片头曲,也是最后一集的片尾。
这里的创作视角,其实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上帝视角”。
我们都很熟悉三国的故事。三国争霸,英雄辈出,但是最后天下不是归于三家中的任何一国,而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也少有善终,将近百年的争斗,那么多精彩跌宕的故事,到最后不过一场空。
作为后来人的我们这些观众,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情绪波动也是一个由喜转哀的过程,而《滚滚长江东逝水》,从词的选取,到曲的谱写、编配,都很准确地用音乐诠释出了观众心中这种情绪。
除此之外,《滚滚长江东逝水》在剧中还有很多的变奏,比如62集,季汉的五虎上将——老将黄忠战死时,弦乐演奏的版本,突出一种烈士暮年的哀凉之感;
还有84集,季汉最后的希望——姜维自尽时,唢呐演奏的版本。这段剧情既是姜维个人的陨落,也是季汉王朝的覆灭,更是400年大汉彻底完结的标志,可以说是全剧最悲情的一段,用唢呐的音色诠释再合适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