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激烈的国产剧向来不缺新作,可随着岁月的流逝,观众对于央视版四大名著的喜爱与怀念似乎只增不减。大概,只有这些老剧,人们不舍得二倍速观看。
有人说,中国孩子告别童年的标志,是不再期待每年寒暑假,电视里轮播的央视版四大名著。那么中国观众告别一个电视时代的标志,大概就是目送央视版四大名著中的那些经典角色,逐一远去——
上个月末,94 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庞统的扮演者、老演员金书贵病逝,享年 75 岁。
今年 6 月,曾在《西游记续集》中饰演鼍龙、《三国演义》中饰演马超的演员安亚平去世,终年 58 岁。
去年 11 月,话剧演员、导演,《三国演义》中青年刘禅的饰演者李铁于 11 月 18 日因胃出血于武汉去世,年仅 53 岁。
而在这之前的一个月,《红楼梦》里的 " 贾蓉 "、《三国演义》里的 " 曹丕 " 杨俊勇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 57 岁。
老实说,在篇幅宏大的四大名著电视剧里,这些演员的戏份并不算多,但关于他们的消息,还是会被一次次推上热搜。观众们挥别荧屏内外的熟悉面孔,也像是在挥别一个属于中国电视剧的田园牧歌时代。
央视版四大名著:国产剧回不去的曾经
86 版《西游记》、87 版《红楼梦》、94 版《三国演义》、98 版《水浒传》,按照播出时间计算,央视版四大名著,最年长的《西游记》距今快四十年,最年轻的《水浒传》也是上个世纪末的作品了。
这四部剧的好,毋庸置疑,关于服化道的考究、演技的精湛、主创的敬业、配乐的妥帖,已经被人们传颂过太多太多遍。而且如果认真读过原著,就更应该理解电视剧改编的精妙:
比如小说里的孙悟空," 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 ",这副模样和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美猴王相去甚远。很多人知道导演杨洁原本是戏曲导演,六小龄童来自猴戏世家,却不知道饰演猪八戒的马德华也是昆曲丑角出身。电视剧《西游记》引入了大量戏曲元素,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原著作为神魔小说的残酷血腥,变得更为幽默轻松,老少咸宜。
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图 /《西游记》
" 红楼梦未完 " 是张爱玲的人生三大憾事之一,87 版《红楼梦》大胆地弃用高鹗续写的结尾,在众多专家的努力下,补上了一个 " 忽喇喇似大厦倾 ""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的悲剧结尾,在众多 " 红迷 " 心中,完美地接续了原著的神韵。
贾宝玉与林黛玉。图 /《红楼梦》
电视剧《三国演义》对许多角色的刻画,比小说更加立体丰满。比如被鲁迅批评为 " 多智而近妖 " 的诸葛亮,在电视剧中就被削弱了 " 神性 ",增添了 " 人性 ",前半生的意气风发和后半生的无力回天,对比强烈。再比如电视剧在官渡之战后,替曹操原创了一段台词:" 真乃檄文如箭!此箭一发,却又引得多少壮士尸陈沙场,魂归西天。我曹操不受此箭,壮士安能招魂入土,夜枕青山!星光殷殷,其灿如言,不念此文,操安能以血补天哉!" 让原著中的奸雄,多了几分 " 英雄本色 "。
曹操。图 /《三国演义》
电视剧《水浒传》删节掉原著中怪力乱神的部分,让基于现实的悲怆感更加浓烈。比如原著中 " 宋公明累累显灵,百姓四时享祭不绝,梁山泊内,祈风得风,祷雨得雨 " 的结尾,在电视剧的改编下,变成军师吴用手捧宋江骨灰,在空无一人的忠义堂内悬梁自尽,悲剧性和感染力都格外强烈。电视剧对女性角色的刻画,也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原著的 " 厌女 " 倾向。
这些成功的影视改编,无不基于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当然不是当下匆匆忙忙的 "IP 孵化 " 能够媲美的。就像很多诞生在 80-90 年代的传奇一样,四大名著电视剧没有太多范本、没有什么参照,却也少了许多禁锢和苛责。
《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曾总结道:" 这是中国电视剧由手工时代走向工业时代的过程,也是片酬不高但工匠精神处处闪光的时期。" 就拿拍摄时长来说,从早到晚,《西游记》拍了 6 年,《红楼梦》和《三国演义》拍了 5 年,布景更加精致、请来了香港武术指导的《水浒传》,拍了不到 4 年。拍摄条件逐渐提升、拍摄时长逐渐缩短背后,是中国电视剧的制作正大踏步地向市场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