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作曲手法,有古时候诗词的吟唱特征。
比如宋词元曲,这些文学题材其实在古代不单是用来读的,它也是用来唱的,这种演绎方式就是吟唱。这种吟唱方式自由随性,曲调则多以平调居多,使用音在小范围内变化。
谷建芬老师研习了这些特征,然后加以运用,和历史上曹操本人的《短歌行》相结合,最后诞生了这么一首古韵十足的歌曲《短歌行》。
在杨洪基老师的人声领唱下,加入了气势恢宏磅礴的人声和声,既体现了此时曹操集团的威武雄壮,又诠释了曹公此时心怀大志的英雄豪情。
孙夫人角色歌《子夜四时歌》
虽然都说《三国演义》是一部男人的戏,但其实《三国演义》中有一些女角色,完全可称得上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比如孙夫人。
孙夫人在《三国演义》中戏份不算多,但是都非常重要:一处是刘备娶亲这段,另外一处就是截江夺阿斗那一段。
《子夜四时歌》就是玄德公迎娶孙夫人时的插曲。
其实在《三国演义》原作中,东吴势力作为三国中相对配角的一国,着墨是不如另外两国丰富的,一些江南地带特有的文化体现则更少。
但这里制作组通过在这个地方,插入了一首极富江南气息的民歌小调,就把东吴特有的一些文化特征体现出来了,稍稍弥补了这一点或多或少的遗憾。
《子夜四时歌》的旋律谱写,和著名的江南民歌《紫竹调》有异曲同工之妙。婉转、灵动,颇有江南水乡的小家碧玉之美。
演唱者以吴侬软语的形式演唱,更是直接将这首歌打上了强烈的江南文化烙印。
这段剧情的主题毕竟是两个势力之间的联姻,格局还是要宏大的,所以在曲调“小”的特征之外,它的配器又显得很“大”。
恢宏激荡的管乐组+鼓组,黑鸭子的人声和声,使这首歌一上来就给人大气、爽朗的感觉。在这样的氛围下,当吴侬软语的曲调出来时,更凸显了满满的柔情蜜意的感觉。
貂蝉角色歌《貂蝉已随清风去》
和孙夫人一样,貂蝉同样也是在《三国演义》中戏份不多,但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司徒王允的计策下,貂蝉牺牲了自己如花似玉的身体,成功离间董卓和吕布,使吕布诛杀了祸乱朝廷的逆臣董卓,为匡扶汉室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随后,貂蝉在剧中驾车飘然远去,于是有了这首《貂蝉已随清风去》。
这里要感谢编剧对貂蝉的善意和尊重,为她安排的归宿不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吕布,而是让她飘然远去,远离纷争,算是对这个苦命的乱世红颜的升华。
这首歌的曲子,速度节奏上变化较多。
第一段“说什么郿坞春深~帝王梦何处寻”先是以随性的散板进入,节奏时快时慢;
第二段“远离了富贵烦嚣地~错过了豆蔻青春”速度大约在54左右,曲调整体是偏向悲伤、黯淡的;
第三段“为报答司徒大义深恩~再不闻儿的声音”速度稍稍快了一点,56左右;
副歌“貂蝉已随着那清风去~化作了一片白云”速度又快了,到59左右,曲调也变得积极、明亮了一些。
随后黑鸭子组合的合唱段落,速度一直固定在59左右,没有再过多变化。
这种速度、节奏上的变化处理,除了配合曲调带来的情绪变化,可能也是想预示那个年代以貂蝉为代表的乱世红颜,漂泊无定,身世流离的悲惨命运。
再加上万山红老师动人的歌声,也唱出了一种悲悯的情绪。
吕布角色歌《烈火雄风》
吕布这个角色是一个让人又敬又恨的人物。
在《三国演义》歌颂忠信仁义的基调下,反复无常、见利忘义的三姓家奴吕布,注定就没有什么人格魅力可言。
但吕布也有一个长处,就是能打,武艺高强。观众给武将们排武评,谁都可能有争议,唯独吕温侯,几百年来都是雷打不动的第一,对这一点,大家还是很敬佩的。
这个特点也被谷建芬老师把握得很精准,这位三国第一战神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角色歌《烈火雄风》。
《烈火雄风》的曲调,和其他插曲的气质不太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