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歌和主歌的对比很明显,配器丰富+旋律大跳+人声爆发,情绪变化很强烈。这和剧里玄德公一开始隐忍,见到百姓屡屡遭难,压抑到极点后终于爆发的情绪很吻合。
关羽角色歌《江上行》
家母以前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关二爷他不是人,他是一个神。”
故事中的二爷也的确是配得上这样的评价。
二爷最大的特征是傲。但这个傲,绝对不是新《三国》那种招人厌恶、目中无人的自大狂。我理解的二爷的傲,是傲骨,是清高,是为常人所不能为,是坚守常人所不能坚守的美好品性。
千百年来,谁都能把忠义挂在嘴边,但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人?面对锦衣玉食、高官厚禄,仍不为所动,一心追随兄长,对生死付之一笑的又有几人?更不必说,二爷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等体现其勇武、胆色的事迹。
正是因为二爷做到了这些,二爷代表了我们中华美德里最纯粹、最底色的部分,所以后人为二爷建庙供奉。时至今日,二爷依然受万民景仰。
关二爷是有神性的。
央视《三国演义》准确地把握住了二爷的这份傲。于是选取了既能体现二爷过人胆色,又景色绝伦的单刀赴会情节来播放二爷的角色歌《江上行》。
当笛子声第一个音出来时,顿时已经有了一层羽化而登仙,超凡脱俗的空灵、圣洁的氛围。配上二爷坐在船头,英姿长髯,睥睨群雄的画面,一位威风凛凛的盖世英雄形象,立刻就立起来了。
古筝穿插在人声旋律间,突出朴素、纯净的感觉,这也和二爷不忘本心的品性相吻合,后半段弦乐铺底,为歌曲赋予了大气、恢弘的特点,既是对歌曲的丰富,也是对二爷的英雄气概的再次升华。
除去这首《江上行》,二爷在剧中还有一首专属配乐,是在58集和59集中出现的,一首极其悲情的曲子。(2:25秒开始)
管乐开头,长线条的悲伤旋律,立刻把人拉入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凉情绪中。随后管乐声渐弱,隐隐约约的古筝声交织着笛子和弦乐,突出如泣如诉的感觉。
后半段,管乐又渐渐增强,演奏悲伤的小调旋律,将最后生离死别时的悲壮情绪凸显出来。古筝在这里,其实也充当了一点节奏乐器,同时几处转音、颤音的处理,也有强烈的悲泣感。
每每看到走麦城时,听到这段音乐,再看到二爷穷途末路的场景,都忍不住要掉眼泪,而在前一集,二爷刮骨疗毒时其实就已经播放了这首配乐。
这又是一个上帝视角的处理方式。
刮骨疗毒是二爷最后的辉煌事迹,之后就是迅速走下坡路,这里用这首插曲,也暗示了二爷即将由盛转衰的命运。
张飞角色歌《豹头环眼好兄弟》
当年央视《三国演义》其实是为三爷安排了一首角色歌的,就是这首《豹头环眼好兄弟》,准备放在喝断长坂桥那段剧情里。但是考虑到前面是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的剧情,已经放过了子龙的角色歌,再放一首有点重复,而这首曲子又没有其他适合放的位置,于是就删掉了。
三爷的《豹头环眼好兄弟》被删掉,还是蛮可惜的。这首歌的整体气质,和剧中其他的角色歌都不太一样,其实保留下来会很有区分度。
前奏的琵琶快速拨弦声一起,立刻有了一种戏曲的韵味,同时营造出了喜庆、欢乐的氛围。曲子的旋律谱写,整体也是比较细腻、起伏较小,几处小二度的音程,也非常有戏曲里似说似唱的韵味。
这些特征,都和三爷豪气、直爽、粗中有细的特点非常吻合。
尹相杰老师的演唱也很有特点。他的声音是那种,粗狂豪迈里,又带有喜感和洒脱,还有那么点可爱的声音,这也和三爷的人物特征非常契合。
所以这首歌被删,其实是很多观众心中的意难平了。
赵云角色歌《当阳常志此心丹》
作为《三国演义》主角方的季汉团队,几乎每个角色都有一个鲜明的美德傍身。
玄德公“仁”,诸葛武侯“智”,二爷“义”,子龙就是“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