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这样的时代," 穷人 " 这个词的概念早已发生了变化,人们不会去津津乐道一个穷人是不是翻身了,毕竟当今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穷人的标准早已不是生存问题,而是消费能力的大小。
但电影中的这些人却并没有这方面的诉求,与其说他们翻身,不如说他们在追求幸福,就像文牧野说的," 这是一个追求幸福的故事。"
商业片里泛着现实主义柔光
对于文牧野来说,或许他又不至于要拍摄一个《当幸福来敲门》的故事,《我不是药神》的成功显然让他找到了一个中国式现实主义的表达途径,把商业和现实做到了很好的平衡。
一个比较有争议的场景就是婚礼,有人觉得这样的场景放在节奏紧凑的影片中过于舒缓,但就整部影片来说,这却是我最喜欢的一场戏。
尤其是当卢冠廷《人间天堂》的歌声响起,镜头扫过一幅幅面孔时,那种温柔的、忧伤的社会群像便显得更加有力量,这不但把电影的节奏沉了下来,甚至还可以看作影片的戏眼。
" 飘渺的梦想,捉不到,幻影无常……如果世上多一点爱,无怨恨,无成见,噩梦也不来。"
据说这首歌最早出现在《岁月神偷》里,卢冠廷那才华横溢的妻子唐书琛重新改了词,这让其神奇地延展了电影的余韵:
这是一种善意的关照,把主角从景浩一个人身上,扩展到了普罗大众的群体,由此产生了诗意,以及更加浓厚的情感。
这其实就是文牧野式的现实主义电影的一个特色,他永远不会只把目光放在一个传奇的人物身上,他从来都毫不吝啬地把目光投向更多的人。
无论是《药神》还是《奇迹》,甚至于我敢大胆断言他的下一部电影也会是如此。
平衡不止是增添了诗意,更重要的是,文牧野用了类型片的手法很好地控制住了节奏,使得影片时不时地会产生一种 " 爽感 "。
譬如谁也没有想过,在这样的故事中你还能看到很精彩的动作戏,本来是一群人努力工作,有冲突也不过是吵吵嚷嚷,谁知道来了一批逼迫汪春梅签字的混混,双方展开了一场搏斗。
按照一般现实主义电影来说,这就是打野架,手持、混乱,最多是抡个砖头往头上拍,但文牧野将他处理得异常精彩,一直沉默寡言的拳头犹如传奇出场,镜头之凌厉,不逊于任何动作片。
这对于影片的节奏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提振作用,这场动作戏增添了不少爽感。
而与此同时,景浩追车的那场动作戏又增添了不少悬疑与紧张感。
类型技巧的运用在这里无比纯熟,而且还增添了因 " 意外 " 带来的新意,于是你完全感受不到一般现实主义电影里的苦难与缓慢,影片也由此可以得到更广大观众群体的接受。
不得不说,文牧野的确是一位商业片的大才,而他所尝试的这一套 " 柔光 " 版现实主义电影,或许会成为一种潮流,以及标杆。
愚公穿越千年
但问题是,正如前面所说,在这样的一个消费主义时代,宣扬 " 爱拼才会赢 " 的精神是不是有些陈旧了?
在 996 大行其道的年代,敬业往往会包装成 " 福报 " 之类的词语,被老板们灌输给员工,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反噬。
但影片里的 " 拼 " 指的是努力工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