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并不全然如是,如果拼搏指的单是努力,那么剧情的发展就应该是景浩的手机维修生意越做越大,成连锁店,成指定门店,从而解决了一大批人的就业问题。
但电影,直接否决了这一条路。
影片里有个叫李平的项目经理或许能代表导演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这样的人工作也很努力,也并非不去拼搏,但正如他告诉景浩的那样,老板之所以答应景浩的交易,只是景浩努力的精神获得了尊重而已。
在这个环境里,努力只能被尊重,然后被客客气气地放到一边。
那么,影片除了 " 追求幸福 " 这样的目标之外,所宣扬的其实是,为了抓住机会,你可以有多拼?
敬业与拼搏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敬业是对本职工作的忠诚,是社会上层对于普通打工人的期望,而拼搏则不是,它是出自于个人愿景,是可以不管不顾横冲直撞的,甚至哪怕是不合时宜的,就像电影里的台词," 愚公移山 ",说的都是个人的事。
诚然,消费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不少的习惯与价值观,曾经我们追求共同富裕,但如今,如果你看到一个拿着贫困补助的人去星巴克点一杯咖啡也会心生不满——消费能力决定了我们的社会地位。
而这个社会,事实上也容纳不了那么多的工作岗位,于是我们会挑选、排除,以此 " 巩固 " 自己的利益。
但《奇迹》的 " 笨 " 正在于敢于讲述边缘人群创造奇迹的故事,擦窗的 " 蜘蛛人 "、失业的 " 失聪者 ",我们视而不见的这些人,正是抓住了追求幸福的几乎,并为之付出了非同于常人的努力,这便能获得个体的成功。
" 爱拼才会赢 " 并不是 " 爱拼就会赢 ",它的前提是你拥有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视野,以及能够为这个机会做出什么样的准备。
电影的结尾,景浩登上了手机新品发布会的舞台,台上曾经的 " 景浩小分队 " 一个个坐在台下,字幕显示,他们几乎都成了创业者,这是景浩创业故事给他们带来的动力,也是在这个时代梦想者们最好的归宿。
时代在不断改变," 愚公 " 却不会变,有些个人的品质,也不会改变。
结语:
电影圈里有个很奇怪的词,那就是 " 作者性 ",非但在艺术片里有所要求,在商业片里,往往也会被这么要求,似乎不夹带私货,就称不上高级。
《奇迹》却是个纯纯粹粹的电影,它照顾大众审美,在现实和商业之间找到了恰当的平衡点,就像是一个绝佳的主旋律范本,干干净净,一切都透露着好学生的气质。
但商业片真的需要多少的作者性吗?需要导演 " 夹带私货 " 吗?
我看未必。
商业片的对象首先是普罗大众,商业片的规则首先是类型技巧,在连这两点都很少有人能做到的环境里,奢求 " 作者性 ",是否就是缘木求鱼?
所以,如此纯粹拍电影的态度,本来就值得我们的一份掌声,如此纯熟的商业片作片,本来就值得我们的一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