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湖边,他曾目睹人群中有个带有凶手气息的神秘男子匆忙离开。
对受害者痛苦的共振,驱使着他追寻着这股气息,成为一名刑警。
当上刑警后,他赶到现场询问的第一个问题总是:
被害者的家属呢?
来到医院,看到哭晕过去的被害者母亲。
那个幼时的动作依旧刻在他的下意识中。
他看得见一个个具体的人的痛苦,于是他觉得自己天然有责任抚慰这些疼痛的心灵。
而抚慰的最好方式便是揭开真相。
是的,宋河英还是不相信前文提到的第一个受害者死于男友之手。
正如上司认为隔了一张桌子,自己就和嫌疑人不一样了,乃至人性都不同。
但宋河英不相信。
他认为人在根本上并无差别,即使罪犯和警察,在人性上也没什么不同。
为了抓住真凶,他决定要学会像罪犯一样思考。
毕竟,罪犯最懂自己的同类。
03
宋河英脑子里又冒出了"红帽子"说的那句话:"他可不是真凶。"
百思不解之下,他来到监狱,朝"红帽子""请教"。
"红帽子"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习性。
狗改不了吃屎,刻在骨子里的习性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就像红帽子小时候老挨父亲的打,只因他坚决不吃完碗里的最后一口饭。
宁愿挨打也不吃,吃了就会失去灵魂。
哪怕坐牢后,没人打他了,他还是不吃。
无论计划得再周密,习性都不可能为计划所规训。
——理解到这种共通的人性,是完成侧写的第一道关。
因此,那个必须要强迫症般脱光衣服才能完成犯罪、获得满足的家伙,才是真正的凶手。
接下来,便要破解这种强迫症的成因,以锁定搜查的范围。
——第二道关,锁定范围。
"红帽子"甚至放言,真凶肯定还会再次犯案,因为他戒不掉"成功犯罪的美妙滋味"。
——第三道关,预测行为。
需要指出,以上三道关只是方法论,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问题会复杂数倍。
没等宋河英想出具体策略,上头的责骂劈头盖脸就来了。
当时警察向囚犯咨询这种事简直闻所未闻。
即使后来,真凶被宋河英用这种办法抓住。
媒体和公众也一致认为,靠罪犯抓罪犯,这是警界的耻辱,铺天盖地皆是谴责,无半分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