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音乐细胞、运动基因集于一身,她还跟妈妈、外婆一样,骨子里带有这个家族的女人必备素质:要强。
美国小孩儿上到小学三年级,才会乘法口诀,奶奶在她幼儿园时,就教会了她,还让她:去上学跟其他人比赛吧。
小时候谷爱凌参加学校的跑步比赛,暂时排第二,拐弯的时候就听到奶奶带着一群人在喊:Eileen NO.1!Eileen NO.1!
长大了参加比赛,拿银牌、屈居亚军,是不甘心的。
只有金牌在手,才会一扫阴霾。
据《经济学人》报道,如今 86 岁的冯国珍,仍然每天坚持跑步一英里。
总结一下,从冯国珍→谷燕→谷爱凌,三代女性,都是:
能文能武,技多不压身,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很早就开始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做任何事都对结果负责。
以及,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谷燕给女儿最重要的东西根本不是钱,而是那种自信阳光。
之前的大跳台预赛,谷爱凌第二关出现了失误,成绩直接跌出前十,让所有人都为她提了口气。
但人家依然一脸灿烂笑容,丝毫不为失败困扰,第三跳拿了高分以第四名的成绩杀进决赛,这才有了后来的夺冠。
" 我喜欢去做不同的滑雪动作,而不是去获奖。"
一个一心争强好胜的虎妈是养不出这样自信从容的女儿的。
谷燕从来不在乎一时的成绩好坏,比赛的时候她只关心女儿有没有落地,只要落地了,安全了,别的都不重要。
在介绍如何培养女儿时,她说了两点:
1、不要打击孩子的创造力;
2、少表扬她的聪明,多肯定她的努力。
比起谷爱凌事业上的巨大成功,我更羡慕的是母女俩在接受采访时流露出的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
谷爱凌在谈起妈妈时,一脸骄傲:我的妈妈真的比所有的妈妈都好。
有多少成功人士提起自己童年时,不是带着血泪的?谈到跟父母关系时,他们的 " 敬畏 " 和 " 感激 " 总是多过爱,压抑多过满足。
而谷爱凌与母亲之间的双向奔赴,才是亲子关系的天花板。
真正成功的教育,一定都是双向奔赴的。
这样孩子才不止有出色的成绩,还有健全的人格,拥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承得起高处的光环,也经得住低谷的挫败。
谷燕教育的成功,恰恰就在于她这根本不会拿女儿当投资,在她的身上寄予不切实际的厚望。
对女儿的教育只是水到渠成,要说投资,谷燕真正投资的人是自己。
很多体育明星背后站着一个保姆式的母亲,牺牲自己,一切围着孩子转,到处陪孩子打比赛,为孩子打点好一切。
谷燕不做这样的事情。她有自己的事业,本科研究生读的都是化学,到美国后却读了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成了华尔街的投资专家。
她根本不需要 " 鸡娃 ",她只需要做好自己,放手让孩子选择自己热爱的人生就好。
女儿爱上滑雪,想读斯坦福,是因为她发自内心想成为像妈妈一样酷的女人,这太难得了。
就连对中国的爱与认同,根源也在于对母亲的爱与认同。
父母子女一场,先互相放过,再谈彼此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