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团长并不感兴趣,只给他开出了一个职务——怪人。
斯坦无法回绝。
他这才意识到,当年他看到的那个吃鸡的怪人,原来就是自己的宿命。
不得不说,影片在美术、摄影、表演等方面质感十足。
而且从头至尾都彰显着陀螺导演的独特风格,以及奇异的私人趣味。
最明显的就是影片前半段的马戏团部分。
处处展示着陀螺对于「怪物」的执念。
另外,影片也继承了原作的主题内核。
斯坦作为一个从底层往上爬的骗子,身上不仅仅具有贪婪的一面,也有善意、怜悯的一面。
他相信「通灵术」能够给人带来一定的希望。
在每次演出后,都可以真切地看到观众们获得的喜悦与抚慰。
这让他感到无比的成就感。
电影前半部分,他是看「怪人」的观众。
甚至会同情怪人,偶尔给他一点关照。
然而,在掌握骗术之后,斯坦愈发野心勃勃。
无止无尽的欲望,推动着他不断突破道德底线。
命运的转折,驱使他陷入自我的毁灭。
此后又将「通灵术」完全变成欺骗他人并敛财的工具。
以至于间接导致一个客户走向歧途,开枪杀了丈夫后,又自杀。
片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贪婪之人的悲剧命运。
更是当时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美国社会阴暗一面。
《玉面情魔》的精髓之处就在这里。
它用一生悲剧的斯坦作为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描述了一个通过私欲堆砌起来的「美国梦」的破碎。
从而折射出对美国社会的无情讽刺——
没有人能逃脱命运的捉弄,也没有人能摆脱充满欺骗的黑暗社会。
可惜的是,影片最终获得的口碑却并不理想。
IMDB 评分7.2,豆瓣6.7。
烂番茄上观众评分也仅有68%。
票房扑街得更厉害。
北美公映 5 周,票房只有935 万美元(约 6000 万人民币)。
比起6000 万美元(约 3.8 亿人民币)的制作成本,可说是血本无归。
那么,影片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首先,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节奏拖沓。
对比原作,本片的故事整体没有多大的改变。
但时长却整整多出了 40 分钟。
而且为了满足陀螺的个人趣味,前面的马戏团铺垫部分也被拉长至 1 个小时。
以至于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将近一半时间都在铺垫。
难免不让人觉得叙事冗长,内容沉闷。
其次,这个故事也几乎整体照搬,缺乏新意。
而原作毕竟是 70 多年前的作品。
没有加入现代性的新元素,新解读,自然让人们看得有些乏味。
再者,有些情节的增加,更显得画蛇添足。
像对于男主角的背景介绍和不停的闪回,暗示着他不幸的童年,以及对自己父亲的死负有责任。
对男主角增加的内容显得多余,反而其他一些角色的戏份,又刻画得不够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