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揭示了影院最终定价的核心因素——供求关系博弈。一个影院的影厅数量、座位数量是固定的,在平日不满座时,自然不会将票价涨得太高,以吸引观众入场为先。但每年的春节档中,尤其是大年初一这天,许多影院过去常面临的情况是座无虚席,供不应求。春节看电影,表面上已经成为了一种 " 刚需 "。在这样的前提下,提升价格,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影院进一步提升春节档收入的办法。
只不过,什么样的票价会超过老百姓春节观影的心理极限,没有人有标准答案。如果结合今年以前的春节档数据来看,这个答案只会是:还有上升空间。
不过,这也只是影院定价层面的考虑因素,如果从受众感知层面来看,则还要再考虑上票补的维度。2019 年春节档,按政策规定票补最低补至 19.9 元;2021 年春节档,所有的 2D 影片补贴 11.1 元,3D 影片补贴 15.1 元,票补力度逐年减弱。过去片方投入到票补当中的费用,在今年春节档也被更多地应用于向电影院买场次、买排片上了。
因此,对于观众来说,买到手的春节档票价,这两年升涨得幅度越来越大了。但在影院定价时,实际上年与年之间的价格提升幅度没有这么大差距,只不过前些年由于票补的存在掩盖了这一涨幅。
至此,或许我们可以试图总结今年春节档票价如此之高的原因:影院或院线端一开始对市场供求关系的错误预估。但这种 " 错误预估 ",并不是毫无理由的,还得从去年这个特殊的春节档说起。
今年为什么特别贵?
2021 年的春节档,从各个维度上来说,都是不可复制的。在有了今年的春节档对比之后,这个说法显得更加确定。只不过在今年开始之前,或许大部分从业者都以为,这不过是每年都在上涨的曲线途径的一站罢了。
由于 2020 年春节档的缺位,部分前一年的春节档大片押后至 2021 年上映,使得 2021 年春节档收获了两年的影片储备。观众失去了一年春节档,亟待从疫情回归常态的心情,也是无法复刻的。《唐人街探案 3》破历史纪录的想看人数和预售票房,便是观影期待累积两年的例证。
影片的供给同样意外击中了大众情绪。《你好!李焕英》既有春节档必备的喜剧元素,同时押中亲情题材,一度开启了去年一整年的亲情片风潮,在欢笑与眼泪齐飞中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大众口碑基础。
同时,2021 年的大年初三,是情人节,双节加成的效应,使得去年初三的票房、票价、观影人次相较于初二均实现了逆跌。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一种情况。去年初三的全国平均票价达到了 50.2 元,比初一的 49.1 元还要更高,但票房成绩尚佳,不少影院仍是一番供不应求的景象。有影院经理表示,正是去年初三的这一番试探,让不少从业者认为,票价仍有大幅的上涨空间。
因此,尽管去年已经因为票价的上涨引发公众不少的反对声,但由于双年加成的观影期待值、押中情绪的影片供给、双节加成的消费欲望,众多 " 天时 "" 地利 " 等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有了观影人次并未下滑的 " 人和 "。这是一年特殊的春节档,当时只道是寻常。
影院对去年形势的过度乐观,直接导致了今年春节档预售阶段的激进。正常在预售阶段,票价是阶梯式上涨的,据影院经理所述," 一般是先不要把票价定那么高,先卖一卖,到 30%、40% 左右上座率的时候,再往上涨一涨,等到慢慢这个座位快卖的差不多了,临近大年初一的时候我再涨一涨。"
但今年春节档,在预售阶段就直接顶到了最高票价,并没有采用过往阶梯式上涨的方式。资料显示,1 月 25 日预售开启四天,当时全国预售的平均票价为 57.6 元,甚至比大年初一最终的全国平均票价 56.1 元还要更高,这完全不符合过去预售时循序渐进的思路。
但结果证明,这一票价已经超出了大众的心理极限,从预售一直到档期结束,票房和观影人次相较去年均有所下滑。在形成这样错误判断的背后,有从业者表示,这与影院中层人才的流失脱不开干系," 疫情使得影院的人才流失很严重,现在还在做电影院的,要不然就是以前的老人,升到一定位置比较懈怠了,要不然就是基层的服务人员,中层的管理者,尤其是具备专业市场分析能力的人,太缺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