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影院行业多年以来的隐疾,在疫情出现之后变得愈发严重。与电影主创不同,影院行业几乎没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最早从事影院行业的从业者们,大多是从基础工作做起来,或者从其他消费、零售行业转行而来,且影院管理者的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均较为有限,再加上影院疫情期间长时间停工,更是流失了不少经验丰富的多年从业者。
2020 年 6 月,影院尚未复工期间,毒眸就曾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近 400 位影院从业者展开调查,其中 54.2% 的受访影院都进行过裁员,78% 的影院都进行过降薪。如果说基层的从业人员在复工后仍能重新招聘,可专业要求更高的中层管理者,却并非一时一刻能培养起来或吸引回流的。
因此,表面是简单的市场决策失误,但背后是行业将长期面临的结构性难题。同时,今年春节档高票价的 " 出圈 ",对整个行业生态的影响,也是更为深远的。
降价还有用吗?
实际上,从大年初三开始,便已经有相关部门呼吁 " 科学定价 " 的消息传出。几部春节档影片的最低发行价也随后进行了调整。
但这些动作,在影院经理们看来,实际影响都较为有限:" 最终定价权还是掌握在电影院自己手里,目前来说没有什么手段可以对所有电影院的定价采取强制措施,更多的还是需要影院结合市场反馈自行降价。"
部分从业者对外部调控手段不以为然,但结合市场反馈来看,的确需要自主降价以挽回流失的人次。有院线经理对毒眸表示,在大年初一,意识到了观影人次的下滑之后,从初二开始便迅速对票价作出了相应调整,整个春节档的票价降幅平均在 5-15 元之间,但对观众的挽回效果有限。
数据来自灯塔专业版
从宏观数据上也不难看出,今年春节档单日观影人次相较于去年的降幅,实际上票价涨幅最高的大年初一,反而是最少的。初一之后的每一天,同比去年的降幅都要更大。而票价却是从初一之后直线下降的,初六的全国平均票价已经接近去年初一的水平了,降了 6.5 元,同比去年初一至初六仅降了 1.8 元,甚至中途还有涨价。
由此可以显著说明,票价的下调并没能挽回已损失的观影人次,观众对电影票的欲望 " 下头 " 只在一瞬间,但要重建起来则需要十分漫长的过程。有影院经理表示," 电影从业人员,可能每天会盯着电影这些事儿,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讲,他们不是影迷,降不降价没有这么敏感的。他可能初一的时候打开手机一看,票价这么高,那我们今年不看电影了,之后再降不降价,对这类人其实是触达不到的,他们不会再对电影关心。"
如今,春节假期已过,平均票价回落到 44.8 元的正常值,但普通观众对 " 天价影票 " 的印象不知何时才能得到扭转。亡羊补牢并非良策,未雨绸缪才是正解。电影行业需要从机制构建的层面入手,为市场构建环境,为影院降票价提供前提。
在昨日进行的 2022 年春节档电影现象专家研讨会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建议:" 用观影人次的指标匹配票房,成为电影产业的核心指标。因为观影人次的指标,能在更大程度上反映电影产业的一些基本特性,特别是影院的一些特性。这样能够形成更良性的一个机制,一方面抓创作,提高质量,另外一方面抓高水平市场体系建设,抓观影群体的培养。"
从低价票时代走到现在,电影票价过去曾是中国观众踏足影院的重要推力,而在今天和未来,但愿它不会成为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