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个海滨城市,有灿烂的阳光和顶尖的学术团队,那个学校也曾一度是我的梦想,可是学费很贵,分数很高。
我承担不起妈妈失望又带着疲惫的无声指责:" 哪来的钱让你继续读呢?"
也能预料到父亲的反应:" 小囡去那么远是不要爸爸了吗,女孩子家随便学学得了。"
就像小时候我考 100 分都没用,弟弟从 59 进步到 61 分就值得让他们掏空一切。他们以爱之名,把我绑在负罪感的高台上。
(被采访者供图)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醒悟的呢?
生在一个标榜 " 重女轻男 " 的家庭里,在一切明显之处,穿名牌吃零食的被偏爱富养长大。
却原来是一步步被父母捧杀和收割。
我大学毕业后,要帮父母翻新家里的老房子,每月给我妈 3000 ;我弟大学毕业后,过户了镇中心的一栋楼:
在这个家庭里长大的我,原来一直是赊账的外人,或者资产里的一部分。
喝的每一口水,都会在长大后标好价格。
" 凭什么什么都给弟弟,就因为他是儿子吗?凭什么弟弟可以出国读书,我不是你们的孩子吗?"
" 你这么可以这么自私,从小到大哪点亏待你了,女儿一嫁人就是外人,你怎么可以这么不孝。"
(被采访者供图)
中国对孝,好像是有性别定义的。
生儿子的父母,对孝顺的定义是儿子就好。出钱出力,买车买房,只为儿子能继承家业,传宗接代,光宗耀祖。
生女儿的父母,定义孝顺是需要在女儿身上明确每一分钱的回报,而不再追加投入。
病榻前得是女儿伺候,女儿必须留在身边,但娘家的财产,每一分钱都需要女儿去交换或博弈。
养儿防老,这里的儿,一定是儿子。
因为谁有继承权,谁才是这个家真正的 " 自己人 "。
钱给儿子," 爱 " 给女儿。
在口口声声讲着平等,年轻人依附家里扶持的年代,我被爸妈以新型 " 重女轻男 " 开除家门。
生为女儿,你,有继承权吗?
你要长到多少岁,才知道家里的一切,其实和你毫无关系?
被吃绝户的女性继承
在中国,财产继承特别 " 有趣 "。
抖音上曾流行这样一个段子 # 晒出你和弟弟的房间对此 #
跟拍视频里无一不是公主般富养的女儿闺房,和简陋的儿子卧室。
下面的评论赫然就是,房以后是留给儿子的,女儿在家都是娇客。
一句 " 客 " 字,已然揭示家庭继承的性别鸿沟。
网上有个远嫁国外的博主,曾经说过这么一个中国基层女性的一般画像。
当一个女孩出生在三线及以下城镇时,她大概率有一个无业或做零工的家庭妇女式母亲,上面有姐姐,或者下有弟妹。
她一般就读于当地的乡镇中学,在中考后迎来命运的分流:
成绩好的就读本地高中,成绩差的辍学入厂成为工厂女工或就读职高。
很快,她会在工作后,被父母以补贴弟妹,或 " 存嫁妆 " 的理由要求 " 保管 " 一定工资。
(对男女孩工资的处理,一般认为女儿 " 大手大脚花钱 " 需父母帮存为嫁妆,而男孩花销大父母要补贴)
然后在 25 岁之前,陷入父母长辈,和适龄男孩一致的 " 催婚催育 " 中。
很多人没有理解:
中国式催婚,其实是与婚姻绑架的继承。
背后的真正动机,都是新旧家庭财产继承的性别分割。
她姐身边有这么一个表哥,家里有工厂,从小和他妹妹几乎是一样的教育和生活水平。
他在毕业后,父母就找他交代过家庭的生意,并且宣言要为他准备房车。
但是一切都必须以他结婚生子为前提。
表哥在毕业 2 年后就娶妻生子,从每月从家里工厂领 6000 薪水,转变到接手家里房车工厂的实际继承人。
而表妹,一直在被催促回老家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