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拆弹专家 2》中贡献了优秀演技的华仔刘德华,这次没被提名,也是滑天下之大稽。
刘德华 60 岁,14 次提名金像奖影帝,抛开这一层光环不说,光在《拆弹专家 2》中对潘乘风这个角色的两面性塑造,得一个提名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番茄君认为,最终谁获奖不好说,要看主办方评委的主观认定和口味,但谢霆锋和刘德华入围不了影帝提名,则代表着港片的真正衰落。
刘德华这样的影帝,这样的演员,能给金像奖带去多少关注度,能让多少人打开金像奖的颁奖典礼,这些评奖委员会显然都没有考虑过。
于刘德华来说,14 次提名,3 次获奖,他并不需要金像奖来证明什么。可越来越衰微的金像奖,则真正需要刘德华来吸引关注,至少给港片保留一丝希望。
第二,是金像奖如今的评奖机制,对本港小众文艺片的狂热追捧,和对港味商业类型片的集体忽视。
翻看影帝、影后和最佳影片的提名,几乎是清一色的小众文艺电影。提名名单是小众文艺片,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评奖的时候,是否带着对港产商业类型片的偏见和忽视。
无论是《怒火 · 重案》还是《拆弹专家 2》,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商业类型片。
如果金像奖的传统,就是像戛纳、银熊、金狮那样偏爱文艺片,我们倒还可以理解和接受。
但细数香港金像奖的传统,从来都不是偏爱文艺片的。在金像奖历史上,可以找到很多卖座到爆的电影,也能找到不少经典的商业类型片。
可如今,所谓的金像奖,已经完全陷入了小众圈子的狂欢。
当一件事物越来越小众,它的发展必然会被阻碍,因为小众意味着话语权的抢夺,而金像奖从来都不是一场颁奖礼那么简单,它是香港电影的风向标,是港片的方向。
如今,方向变成了小众的、文艺的、只偏好情怀的,那港片因何崛起?又能怎样焕发生机呢?
有人说港片已死,我说不对。
港片还没死,至少还没咽气。
这些年,我们见过不少优秀的港产电影和港味电影,《追龙》《无双》《怒火 · 重案》《拆弹专家 2》都是。
可转念一想,我能想到的优秀港片,也就这么几部了。
曾经香港电影繁荣的时候,香港的影星和优秀的港片,两只手都数不过来,张口就能来十几部。
哪怕随便找一个吴宇森、陈木胜、徐克、程小东、杜琪峰、刘镇伟、王家卫、林岭东…… 任何一位的作品,全部说一遍,也都是好港片。
可如今,港片成了什么样?
《倩女幽魂》重映,《甜蜜蜜》重映,《大话西游》重映,《英雄本色》重映,《阿飞正传》重映 ……
香港导演要么出国,要么到内地,王晶成了烂片的代名词,徐克不再拍自己擅长的风格,刘镇伟开始炒冷饭,杜琪峰更是放下了导筒 ……
当一个人开始怀旧,就说明这个人老了。
当港片开始重复 90 年代的经典靠情怀圈钱,不也说明了港片在走向死亡?
从某种意义上说," 港片将死 " 不无道理。
特别是看完本届金像奖,至少港片的 " 衰落 ",有自己不爱惜自己的成分在里面。
倘若港片还坚持走在这条看不见希望的小道上,那可能五年或者十年后的今天," 港片已死 " 的最终宿命将真正到来。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