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片使用粤语,借助地道方言表达本地人的生活气息。
上图,《七十二家房客》
下图,《功夫》" 猪笼城寨 " 的灵感来自《七十二家房客》
按照传统,邵氏一向坚持拍摄国语片。
突然一下子改成粤语片,邵逸夫犹豫许久才最终拍板答应。
令所有人没想到,这一突破性改编,竟然成功了。
《七十二家房客》票房大收 560 万,击败李小龙的《猛龙过江》,成为 1973 年度票房最高的电影。
楚原与李小龙
《七十二家房客》的成功,重振了邵氏士气,也复兴了粤语片。
楚原,自然而然地成为最受邵氏重用的导演。
后人问他为什么会成功,他自谦道。
" 成功的不是我,而是原来的舞台剧剧本,我不过是当时灵感一到,把它和香港当年的情况结合而已。像 " 有水有水、无水无水、要水放水、无水散水 " 这些,全部都是真事。"
>>>> 最会拍古龙的人
风光一时,风光不了一世。
《七十二家房客》大获成功之后,楚原开始走背运。
连续多部电影均不卖座,拍一部,赔一部。
譬如,1976 年拍摄的《辞郎洲》,票房只有区区的 7.1 万。
走投无路的楚原,计划迎合盛行已久的武侠风潮,拍摄金庸的《天龙八部》。
不过,邵逸夫妻子、" 六嫂 "方逸华从中作梗。
她以 " 可能出现亏损 " 为由,在开机前一天撕了通告,不让楚原拍。
甚至还直接跑到办公室,大吼楚原。
" 谁让你拍天龙八部的?亏本了你赔吗?楚原你根本不会拍电影!"
从此,楚原从风光无限的幸运导演变成了邵氏最难堪的导演。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
拍不成金庸,楚原却意外遇到了古龙。
1976 年,他执导的《流星 · 蝴蝶 · 剑》尽显个人作者风格。
绣纱、窗屏、珠帘、枫叶、枯树、残月 …
他将人物从打打杀杀江湖抽离出来,置入在充满韵味的布景、层次感的构图里。
这种超脱的艺术处理,营造出一种神秘与诗意。
对此,他承认是受中国画的影响。
" 我很喜欢国画的写意派画风,像一张白纸,只几笔画了一只虾的迎风飘逸。我拍戏,便是本着这种思想。所以,我不注重外景。厂景便厂景,当他们说,道具、不景不连戏呢,我说,管他呢,那有多重要吗?"
金庸评价古龙小说," 没有明确的历史背景,他用一种欧化的、现代人的想法来表达一种武侠世界,另走一条路。它较有深度,范围比较广,想法很新。"
与港式新武侠注重历史不同,古龙武侠世界偏向于奇情曲折的情节,简化诗意的文字风格。
内心充满浪漫的楚原,很快悟到古龙武侠的这一份精髓。
双向的情感共振,让古龙和楚原变成 " 精神领域的双生子 "。
既没有胡金铨式独步于寂寥的江湖剑客,亦不走张彻的阳刚血性路线。
他不拘泥于程式,忠于原著的精神实质,用浪漫唯美的风格,脱离既有武侠片的风格。
《多情剑客无情剑》《天涯明月刀》《三少爷的剑》…
楚原用 18 部古龙武侠电影,掀起了奇情武侠的热潮,独创了属于自己的文艺武侠片时代。
>>>> 管他天下千万事,闲来轻笑两三声
80 年代开始,楚原渐渐放下导筒,从幕后走向幕前。
为了一圆表演的心愿,他放下身段,跑起龙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