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真的了解她的孩子吗?其实她整日忙于工作,压根没有陪孩子的时间。
再看那位杀人者,她的父母甚至都不在身边,两口子工作在美国,哪怕孩子杀了人出庭都不曾到场,只是请来豪华律师团为其辩护。
父母陪伴与教育的缺失一定是少年犯罪最大的原因之一。
后续的几个案件,也对此做了佐证。
第三个案子,少年犯集体出逃案。
数个少年犯被委托至中心机构接受再教育。
说是机构,其实就是一个家庭,这里的中心主任将她们都当做自己的孩子般爱护教育。
几个少年犯的经历几乎如出一辙,她们大部分的不当行为都源自家庭。
他们自己也清楚不能做那些坏事,但他们却明知故犯,他们希望自虐所带来的痛苦,也能对家庭造成伤害。他们想引起注意,想传达自己的痛苦,希望别人不要忽视自己。
家庭,是《少年法庭》为这些少年罪犯的形成所找到的最大原因。
开篇所提的 12 年衡阳杀害姑姑、表弟表妹的 12 岁少年,因为 9 岁的表妹说要告诉姑姑他不写作业上网,他就一刀捅在了表妹的肚子上,4 岁的表弟吓得大叫,也被他捅死。
杀死两个孩子后,将他们的尸体叠放在餐桌底下,用椅子挡住,并用拖把把地上的血迹擦掉,接着他打电话给正在驾校学车的姑姑,问她什么时候回家。
姑姑跟他说,如果饿了就吃面包喝牛奶,她马上就回来做饭。等姑姑开门回来后,对着她的肚子又是一刀,当时防盗门还没关,姑姑吓得赶紧退到了门外的电梯口,他不停追砍,很快将她拖回屋内。
经法医鉴定,姑姑身中 20 多刀,致命的一刀在腹部,因为流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
父母自小离异,父亲将儿子送回老家,自己去广州打工,一年只回家看儿子一两次。
在老家的儿子,长辈们觉得他可怜,都过分溺爱,他变得撒谎、偷钱成性,不管不顾,最终酿成悲剧。
湖南卫视的《变形记》曾名噪一时,虽说节目问题很多,但从其中不受管教的城市孩子也看得出,会让他们变成那个样子,家庭的确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问题来了,仅仅是很大一部分原因,而绝不是全部。
《少年法庭》对此有做观点输出,却浅尝辄止。
" 家庭和环境对少年们影响重大,但是在众多选项之中选择犯罪的,终究是少年本身,环境恶劣不会让所有人都选择犯罪。"
如果能将这一点做一个更大的扩散去探讨,剧集的看点会更多。
我想到了迈克尔 · 哈内克备受争议的电影《趣味游戏》,通过两个恶魔般的少年将人性之恶展现地淋漓尽致,现实中也的确发生过比这还要令人发指的新闻。
电影《趣味游戏》剧照
从光影到现实,都隐隐传递着同一个观念,这世上,真的有天生的 " 恶魔 "。
《少年法庭》对这一部分没有做更为深入探讨,而是走了普世性地呈现,希望家庭与父母能更多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比如第一个案例,只是程序化呈现了少女残忍杀人的过程,最终将其归咎为父母陪伴的缺失,而并没有去对犯罪者的心理去做深挖,我觉得还蛮遗憾。
不过话说回来,人性着实是这世上最难揣摩的东西,没有呈现出也能理解,丝毫不会妨碍《少年法庭》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
最后再讲一个故事结束文章。
有一个少年,某天与父母去电影院观看电影,回家途中,父母在小巷遭到抢劫枪杀。
他茫然地跪在父母的血泊中,看着母亲的珍珠项链由纯白变成赤红,听着父亲喉头含混的声音逐渐消失的那一刻开始,少年就同父母一同死去了。
他的人生接下来有两条路,一条是就此沉沦,变成一个如小丑般的反社会人格。
少年选择了另一条路,从此哥谭市多了一个蝙蝠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