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五婆
原来,他从小不敢讨要半分的陪伴与关怀,父亲都给了山里的村民。
反过来,一路上望着儿子前行,父亲同样是在回顾自己的过去。
影片中多次出现父亲的记忆闪回:与妻子相识、相恋的时候;把儿子扛在肩上,穿过热闹集市的时候;妻子带着长得越来越高的儿子,在石拱桥上等他回家的时候 ……
父亲回忆中的母亲
他问儿子:你有没有想过娶一个侗族的姑娘?
儿子拒绝,因为不想她像母亲一样,离开了山,一辈子想家。
陈好在片中饰演美丽热情的侗族姑娘。
原来,一直守在家里的儿子,已经在自己的目光之外悄悄长大,变得比自己更高,甚至比自己更懂村子里的人情世故,这些年自己在家庭中的缺位,都有懂事的儿子在填补上。
路途中,观众成了父子俩距离愈近,情愈浓的见证者。
一开始,两人是尴尬的,即便互相关心,也显得无比笨拙且生硬。
儿子在旁白里说:" 长这么大,‘爸’都很少叫一声。"" 两个人走路总该聊点啥,可我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父亲也会因为儿子喊‘妈’喊得亲而傲娇吃醋。
明知儿子驮着包会累,父亲却只跟狗说话:" 老二,该休息了,他路不熟。"
坐下来休息时,父子两人同时问对方 " 累不累 ",可父亲却又因不习惯,别开了脸。
到后来,儿子执意背父亲过河,他又在旁白里说:" 村里的老人说,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 而父亲则又想起过去,偷偷在背上流了泪。
父子情总是沉默又无言,但在这条山路上,马铃声、虫鸣声、侗族少女爽朗的笑声,都在代替他们表达。影片结尾,面对熟睡的儿子,父亲终于露出了会心的笑。当他躺下时,睡梦中的儿子也不自觉地朝这份温暖靠近。
也只有甜美的梦境,能够轻巧地化解微妙的东方父子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说,《那山那人那狗》正美得像一恰到好处梦境。这个梦,再轻一点,人便会太清醒,再重一点,又会显得太过刻意煽情了。
那些情感
一篇研究霍建起影片风格的论文写道:
如果说张艺谋的电影是高高亢亢的陕北信天游,厚重粗犷,陈凯歌的电影是浓墨重彩的国粹京剧,大气磅礴,那么霍建起的影片更像是绿林深处的一曲竹笛,清新悠远,或者仅仅就像是冬日里的一抹暖阳,慵懒地照在每个想要寻找浪漫的人的心上。
这种浪漫,是国产电影中少见的,所以虽然和张艺谋、陈凯歌属于同一代导演,观众却更容易在他的影片中看到山田洋次的影子、是枝裕和的调子。
也正是这种浪漫,让 21 年前《那山那人那狗》得以与日本的观众相通。
过河后,父子俩坐在一起烤火。
据当年《南方周末》的报道,一位日本老发行人在看到此片后,便向霍建起表示了他的欣赏,并表示愿意用一年时间为其做发行前期工作。
一年后,《那山那人那狗》正式在岩波影院上映,档期持续有半年之久,每场都座无虚席。据报道,由于影片反响热烈,在东京的岩波影院外,大阪、神户、京都也开始放映这部影片,不少边远地区更在持续要求加映。
导演本人自然也被邀请到日本。而在接受访问时,他记得几乎所有日本记者都提到了当下社会人情淡薄的问题。
原著书籍也有在日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