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青开始了与黑暗相伴的一生。
从小上盲校,马寅青没觉得自己与别人有太多不同。
第一次察觉到异样是在八九岁,小朋友不跟她玩。
办法总比困难多,马寅青决定带更多玩具去学校,于是问题解决了。
小孩子没有恶意,但成年人的 " 善意 " 反而带来伤害。
马寅青从小被父母保护得很好,换句话说,什么事都得先由父母把关,譬如大学读推拿专业。
那时候留给视障人士的专业很少,即便是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只有推拿、心理学和英语可供选择。
父母毫不犹豫地为马寅青选择了推拿,可她偏偏 get 不到经脉和穴道。
那时马寅青就清楚,推拿绝不是自己一生的事业,她喜欢的另有其物。
她在高中时就跟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做广播剧。后来去到大学,马寅青更进一步,做起了有声书。
马寅青发现看不见完全不影响自己用声音传递故事,她爱上声音制作。
没想到冷水比想象中来得快,马寅青大学毕业后第一次面试声音制作,就被婉拒了。
明明马寅青的履历可以,面试对谈也聊得不错,但面试官综合考虑到出行安全和人际关系,最终拒绝了她。
但马寅青就是头铁:" 既然没有公司要我,那我就自己创业 "。
她组建起一个由视障人士构成的音频剪辑团队,三个月后,公司有了第一单生意。
马寅青拿着盲杖跑去杭州签合同,心想:太好了,公司不用关门了。
就这样她创立的寅青文化公司年底有了 30 万的收入,去年甚至登上了福布斯 2021 年度 30 Under 30 排行榜。
但马寅青面临的挑战远没有结束,她发现自己有着双重困境。
在社会上,她被看作生活无法自理的盲人。
在家庭里,她又是父母觉得要重点保护的女儿。
有意思的是,即便同样是视障孩子,基于性别不同,家长的对待方式也完全不一样。
如果是男孩,人生已经这么苦了,孩子喜欢谁自己开心就好,勇敢去追。
如果是女孩,你的人生容不得半点差错,男友必须严格把关。
马寅青这次同样没听爸妈的,她轰轰烈烈地谈恋爱,跟男朋友一起参加马拉松。即便选择分手,也必须是两人内部的原因。
" 我就是一个普通女孩,别的女孩谈恋爱都有容错机会,为什么我没有?"
马寅青又有了新男朋友,父母依然不看好。
这两代人的摩擦恐怕是要旷日持久地拉锯着了,好在他们彼此爱着对方。
庆幸的是马寅青永远有自己热爱的事业,以及工作上的坚持——
她是喜马拉雅的有声书主播,她继续用自己的声音给人们带去更广阔的世界。
她会发现工作中不便的地方,主动督促相关人员做无障碍开发。
如果不是必要,她不会标明自己团队是一个视障团队,因为她坚持听众需要的是一个好的作品,利用视障标签博同情令她不齿。
她所做的一切无非是想告诉同样看不见光的同伴:
除了推拿我们还可以有别的人生。
马寅青还想告诉世界:
盲人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参与社会生产,你看,有人在当主播,有人做了客服,甚至有盲人当上了律师。
别用善意的枷锁束缚了人的可能性,看不见光,声音也可以是启明星。
徐老师——
唯有掌握知识,才能打破羞耻的铜壁铁墙
徐蕴芸博士本来是全中国最好的医院之一——协和医院的妇产科医生。
提到男女性别歧视,徐医生说:" 我求学生涯并没有受到过歧视,因为我的成绩已经超越了别人可以歧视我的范畴。"
但女孩要优秀到一定地步,才能免于歧视之苦,这本身就不公平。
她永远清晰地记得自己六年级时的一件小事:
" 亲戚家生了女儿愁眉苦脸,爸爸却说,女儿有什么不好,你看我女儿多争气。我心想,要是我不争气呢?"
成为妇科大夫的她,本以为可以用自己的毕生所学帮助到更多的人,哪里知道在这里她目睹了更多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