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时代滤镜吗?只是因为它们是几代人的童年回忆吗?
真的不是。
如今我们再回看 95 版《神雕侠侣》这样的作品,依然会觉得津津有味,好看不好看,经得起时间考验,那些角色的塑造是那样的生动而丰满,不光是男女主角杨过和小龙女,从郭芙郭襄到程英陆无双,再到哪怕是冯默风这样的小角色,都能留给观众足够的记忆点。
这是如何做到的?后来的版本又为何做不到这些?
看完短短 46 分钟的幕后特辑,我得到了答案。
特辑一开始,大名鼎鼎的金牌监制李添胜开口讲话,他三言两语,我就暗暗伸出了大拇指。
他是真懂金庸小说,也是真爱金庸小说。
《神雕侠侣》讲了怎样一个故事?用最简要的语言回答这个问题,可能资深金庸迷也要思考半晌,该以哪个角度切入来介绍这部充满了爱恨情仇的长篇武侠小说。
李添胜的回答简明扼要:
《神雕侠侣》是武侠剧中的爱情故事。
金庸小说里爱情故事很多,但论奇情绝恋,杨过和小龙女之间的故事一定是知名度最高也感人度最深的。
很多武侠小说的重点侧重于武或是侠,而《神雕侠侣》则扣住了一个 " 情 " 字,在这部书中," 侣 " 比 " 侠 " 更重要一些。
李添胜接下来解释了杨过和小龙女之间的爱情为何特别。他说,故事的主线围绕着杨过和小龙女的师生恋展开,既然是师生恋,所以不被世俗体谅,不被旧礼教伦常所接受和认同,所以,承受着巨大压力的杨过和小龙女在相恋过程中几番离合,险死还生,经过近二十年的痛苦挣扎、反抗,虽然最后得成眷属,但是还是无奈归隐山林。
寥寥数语,将故事的轮廓和内核讲得明明白白,李添胜不愧是最会拍金庸剧的那个男人。
金庸自己在《神雕侠侣》的后记里也写过:
" 神雕 " 企图通过杨过这个角色,抒写世间礼法习俗对人心灵和行为的拘束。
他也这样写道:
武侠小说的故事不免有过分的离奇和巧合。我一直希望做到,武功可以事实上不可能,人的性格总应当是可能的。杨过和小龙女一离一合,其事甚奇,似乎归于天意和巧合,其实却须归因于两人本身的性格。两人若非钟情如此之深,决不会一一跃入谷中;小龙女若非天性淡泊,决难在谷底长时独居;杨过如不是生具至性,也定然不会十六年如一日,至死不悔。
文字中的意思,和李添胜的表达暗合。
他显然是读过很多遍小说,并深入做了功课的。
有这样的监制在,电视剧的剧情就不可能跑偏,改编也都一定是在合理的范畴内出现,不会胡编乱编。
也正是因为李添胜懂金庸的原著,他的选角才会那样独具慧眼。
白古的杨过自不必说,神仙选角,再难有人超越,李若彤饰演小龙女也是一绝。总有人说李若彤年纪大了一些,和原著中小龙女的年纪不相称,但小龙女的性格本就偏端庄沉静,在杨过面前,开始又是以师长的身份出现,选长相稍微成熟一些的演员,其实更易体现角色性格的。
更何况,李若彤也用自己的颜值、气质和演技,定义了什么是神仙姐姐。
配角更是个个出彩。傅明宪的郭芙和李绮红的郭襄都是和原著贴合到极点的选角,张可颐演程英,简佩筠演陆无双,苏玉华演公孙绿萼,都像是从原著里走出来的一样,包括白彪的郭靖,虽然颜值不高,却侠气十足,将郭靖的沉稳与忠厚都演了出来。
特辑中告诉了我们他们为什么能塑造出经典的角色。
大家聊起自己的角色,都有深入的理解,而且都投入了真情实感。
他们不但做了功课,而且几乎已经到了人戏合一的境界。
古天乐聊起杨过,非常认真地说自己很欣赏杨过,因为杨过对感情专一,身边不乏很多女性喜欢,但他始终只爱小龙女一个人。
聊到动情处,他眼睛已经湿润,泛出泪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