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
《十三邀》最新季第一期,访问了高校教师、作家黄灯。
这一期也被网友赞为 " 系列最爱 "、" 选题赢了 "、" 一集顶好几集 "。
有观众从头哭到尾,因为它直击现实的痛点,引起人强大的共情。
2020 年,高考人数约 1071 万人。
" 一本 " 院校共录取约 195 万人," 二本 " 和专科类院校共录取约 771 万人。
后者占据 72%.
" 和一线城市,高知父母,国际视野的高配家庭形成鲜明对比……
二本院校的学生折射了中国最为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
但他们似乎极少被关注。
《十三邀》第六季黄灯
那还是 2006 年的 5 月,黄灯任教广东金融学院的第二年。
那天台风来袭,狂风肆虐。
黄灯有感于此,便将原本准备好的作文题目,改为《风》,让同学当堂完成。
一位女生引起了黄灯的注意。
她一声不吭,低头很快写完,交上来时离下课还有很久。
黄灯看完她的作文,一颗心直往下落。
学生写:
很久没有写作文了,没想到再次提笔时,却是自己心情糟得不能再糟的时候。我没有心情去体会风的呼啸,只能用呼啸的风来写自己的心情。此时,阵阵凄凉的风声,不正好是自己此时内心的哀鸣嘛。
黄灯难过地说:" 我们当时对风的感受,不是凄厉嘛,我没想到一个孩子会用‘哀鸣 ' 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这位学生出生在多子女家庭,家庭月收入不足一千,她已经半年没拿到生活费了。
恰逢由于父母年龄不到四十五岁,申请助学贷款被拒,才有如此绝望和无奈的书写。
这篇作文对黄灯的影响极大,改变了她面对学生的视角。
以前她只是上上课,回去写写论文,评评职称,学生只是她的工作对象。
后来,学生不再是一个个学号,一个个符号。
而是带着原生家庭的印迹,带着对前途的迷惑和期许,走进她的课堂,走进她的生命里的一个个具体而实在的人。
2019 年,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刊载于《人民文学》杂志,引起强烈反响。
2020 年,同名书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引发热议。
2021 年,黄灯荣膺南方文学盛典" 年度散文家 "。
>>>>" 教育像一场慢性炎症 "
许知远问学生对黄老师的印象?
" 理想主义 "、" 直刺刺的 "、" 很真诚 ",
" 非常平等地跟学生交流,学生需要心灵辅导都会找黄老师 ",
" 她有点给我精神导师的感觉 "。
黄灯深感如今教育的 " 假装 "。
拼命鼓吹一种假装的东西,就是不教小孩观察身边的东西。
黄灯在具体的课堂中,充分感受到教育像一场慢性炎症。
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抗生素、激素,到大学时代,终于结下了漠然、无所谓、不思考、不主动的恶果。
她说," 从教十三年来,从来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坚持自己的想法,和我发生过争论 "。
所以在她的作文课上,她鼓励学生抛弃高中那套标准化、模版化的语言体系。
给予学生最大的宽容、理解和耐心,让他们回到本真状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真正去面对自己的心灵。
不必担心老师会评判他们的对错,审视他们的道德。
节目里,黄灯翻阅学生的作文,如数家珍。
她给许知远念一位学生写她的父亲。
这位学生印象中的父亲冷硬,不近人情,不善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