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 4*Town 组合推出的新歌,实际上由新生代歌手碧梨(Billie Eilish)负责作曲,既实现了跨代际歌手的梦幻联动,也让 90 后回忆起了当年追西城男孩、后街男孩的青春时光。
这些让人倍感熟悉的场景,不仅能够引起 90 后的共鸣,也让故事情节更加合乎逻辑:
对一个 13 岁的小女孩来说,她的人生梦想与 " 终极目标 ",不是成为什么拯救世界的大英雄,而是去听一场乐队的演唱会,仅此而已。
同为 90 后的辛颖宗表示,看到李美琳,就像看到了 13 岁的自己:
" 藏在被窝里看漫画、半夜偷偷爬起来画同人图、沉迷花里胡哨的男孩子们(尤其是头发的男孩子)…… 我记得第一次看成片的时候,自己就已经笑得前仰后合了,还不停地跟同事讲‘天呐,这就是我’!"
另一方面,《青春变形记》还探讨了自我接纳与自我成长的话题。
从小就在东亚文化中长大的辛颖宗,也被 " 青春期的女孩心里藏着一只野兽 " 这一设定深深触动:
" 很多女孩子会从小被教育要做个‘乖乖女’,要时刻牢记‘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但过分地压抑自己的情感、只展现出完美的一面,真的有必要吗 ? "
在电影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美琳逐渐意识到,她不需要通过压抑或摆脱 " 小熊猫 "、成为善于控制情绪的 " 好女孩 ",来获得他人的认可、" 不让妈妈失望 "。她发现,每个人都具有多面性:
喜欢做数学题的是她,尊重长辈的是她;会对异性产生悸动的是她,想要挣脱束缚的也是她——无数的优点与缺点,都是构成自己的 " 特点 ",而选择与体内的 " 大熊猫 " 共存、勇敢而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全部,是她面对青春这道 " 坎 ",给出的新解法。
就像李美琳在结尾所说的那样:" 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邋遢、吵闹、怪异的自己,只是很多人都没有暴露过自己的另一面。我做到了,你呢?"
中国式形象,
典型却不刻板
要讲好中国人的故事,并不容易。
美国学者爱德华 · W. 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指出,欧美人常用怪诞隐晦的叙事性修辞来描绘亚洲文化,根据自己固有认知与想象来凭空塑造一个东方——
不少国外作品中出现的中国元素,往往只是对东亚文化的简单符号拼贴,因此也常常由于场景年代错置、服化道不精准而饱受诟病。
而《青春变形记》显然没有这种 " 缺点 "。
青少年在特定情况下变成怪兽的设定,其实在过往的影视作品中并不罕见,红极一时的《少狼》(Teen Wolf)便是主创团队的灵感之一,但从 " 红色的小熊猫 " 这一设定中,我们不难看出团队的用心:
实际上,李美琳在情绪激动时变成的红色小熊猫,参考了中国四川的 " 特产 " 小浣熊——
身为四川人的导演石之予发现,小浣熊其实与青春期的孩子有不少共同点:依赖母亲、喜欢睡觉(懒散)、喜欢吃竹子(薯片),尽管这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营养。
为了呈现出李美琳变身后更自然、更真实的状态,团队还专门去动物园实地考察,汲取了不少创作灵感——他们发现小浣熊在受到惊吓时会举起双手,于是便在电影中设计了如上这个画面。
另一方面,李美琳和同学的人物形象,原型都出自导演与身边的朋友,做到了典型而不刻板。
辛颖宗表示,皮克斯动画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由设计师参考了大量资料、搜集了各种灵感、甚至实地观察得来的,哪怕是一个看似普通的 " 背景板 " 角色也不例外:
"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不可能闭造,最好的素材永远来源于生活——尤其是人物的设计,这个世界上最不缺少的就是形形色色的人了。如果没有来自现实中的真人灵感,单凭我们自己的想象力,是永远设计不出一个活灵活现的色的。"